第二二七章 選擇

昭帝自然也在心裡掂量這件事,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若想僅憑半份圖紙營造出與北狄一模一樣的突火槍,滿朝文武中,最合適的人選,莫過於南重闕。

可……可自己並不放心南重闕的為臣之心啊。

他現在確實沒有謀反之意不假,可若是等突火槍營造出來之後呢?南重闕典兵有方,仁武軍在他手下一向戰無不勝,如果再加上突火槍這等利器,那舉國上下,便沒有哪支隊伍能與仁武軍相抗了。

到時候他若真的想舉兵起事,朝野中還有誰能護這宮掖周全?

可若因為忌憚南重闕,便將此事交由別人去辦,如果折騰個三五載也鑽研不出突火槍,那豈非浮費國帑?

這可如何是好啊……

昭帝心中陷入兩難,一邊是昭國戎政,一邊是臣子忠悃,他是該信南重闕一次,還是該防微杜漸?

見昭帝久久不不曾開口,百官心中便也能猜得些許,陛下果然還是不放心南將軍,而南重闕自己也明白昭帝在猶豫什麼,只不過現在還不到他毛遂自薦的時機,因此南重闕只站在原處,垂首不語。

又過了一會兒,昭帝才開口問群臣:“兵部何在?”

原兵部尚書在軍餉案中,因幫廢太子蘭鶴詩假造兵籍而革職下獄,所以兵部尚書一職到現在還無人署理,只有兵部侍郎在,於是兵部侍郎便站出班列,應道:“陛下,臣在。”

昭帝看過去:“嗯,若是將這圖紙交予你,你可能憑此研製出突火槍?”

兵部侍郎不敢隨意應承,並非他無能,而是這營造突火槍一事,先前無人開此先河,沒有前人經驗可供允蹈,他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並無把握啊。

因此稍微猶豫之後,兵部侍郎便實話應道:“陛下恕罪,不瞞陛下,臣雖對突火槍有所瞭解,卻也不過是些皮毛而已,因此僅憑半份圖紙,並不敢保證能順利研製出來。不過陛下若有旨意,臣定然不會推辭。”

昭帝聽罷“嗯”了一聲,沒斥責對方,而是又問道:“禦前軍器所何在?”

禦前軍器所的官員站出來:“臣在。”

“你司呢?可有把握能營造出突火槍?”

禦前軍器所的這位大人也實話實說:“陛下,突火槍一事事關重大,臣不敢妄言,但若陛下將此事交予臣,臣定當竭盡全力,不負陛下所託!”

這話聽上去倒有幾分熨帖,雖然沒保證一定能營造出突火槍,可如此信誓旦旦的模樣,便讓昭帝覺得欣慰不少。

昭帝沉思了須臾,就在他剛要下旨,把此事交由禦前軍器所去辦的時候,偏偏戶部尚書開口了:“譚大人,在下有幾件事想問。”

禦前軍器所的譚大人便應道:“大人請講。”

“敢問譚大人,關於突火槍的營造,大人心中可權衡過所需多少貲財?雖然國庫充盈,但朝野上下需要撥銀的地方太多了,陛下聖澤廣布,醲化六宇,朝中新頒布的許多政令皆是畢雨箕風之恩,為此就要國帑作支撐,朝廷幾乎每日都要往外撥銀,突火槍亦是國之要事不假,就是不知戶部要為此準備多少銀兩呢?”

營造突火槍雖然是一件於國有利之事,可殿上這麼多官員,人人各司其職,所處的官衙不同,所想的事情自然也不一樣,譚大人如此輕易的便在殿上答應了營造突火槍一事,此篤棐之心確實可嘉,但是這銀子卻需由戶部來出啊,問題就在這兒,禦前軍器所一句竭盡全力,戶部要拿多少銀子供你營造突火槍呢?

供你半年的銀子,沒問題,一年也尚可,但若你遲遲研製不出,三年五年的這麼耗下去,戶部難不成要一直撥銀子給你用麼?

況且這東西先前誰也沒做過,一支突火槍需多少度支?十支呢?一百支呢?銀子撥少了,怕耽誤了大事,可若銀子給多了,誰知道這其中會否有黷貨之事發生?畢竟誰也不知道造一支突火槍需要多少錢,你上下嘴唇那麼一碰,損耗的那些錢財戶部也無處可深究啊。

到時候國庫為此虧損過多,又要由誰來擔這個罪責?

所以戶部尚書這話一問出來,禦前軍器所的譚大人便啞聲了。

是啊,這個問題他方才沒想到啊……營造突火槍這事兒得一點點的摸索著來,如今只有半份圖紙,等真的把突火槍造出來了,還不知要猴年馬月,誰知道要耗費多少國帑?

一萬兩?兩萬兩?十萬兩?若說多了,怕戶部不肯答應,若說少了,到時候錢不夠了,難不成自己添上?就憑他那點兒俸祿,扔進水裡連個響兒都聽不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