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是最講究風水的,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在香港、北上廣等大城市仍然流行著風水習俗。

凡是有規格的高樓都是由專門的風水師來選址、甚至設計,普通人可能並不知道,在中國,一個建築設計)師,如果不懂風水的話你就不算入門,這個是預設的行規。

今人如此,古人更甚,中國最好的風水地就是龍脈,而邙山就是一條龍脈,而且是一條主龍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中國一共有三條大龍脈。

上有北龍。從崑崙出發,經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最後蔓延到朝鮮半島。有些風水師甚至認為,北龍運勢連日本都管。

在北龍脈上,有一個城市佔在龍眼,就是北京,北京從戰國時期的燕國就在此定都。

這之後金朝定都北京,稱為中都;

元朝定都北京,稱為大都;

明朝定都北京,稱為順天府;

清朝定都北京……接下來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

與北龍脈對應的是南龍脈。

南龍脈經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而入海。

這條龍管的地盤很寬,北面的上海、南京都算,南邊還管到了香港、廣州。

兩條龍脈南北相望,各有運勢。北龍脈主山,南龍脈主水。

山川為山龍,江河為水龍。山龍主貴賤,水龍主貧富。

所以北京為山龍聚首之地,呈官貴之氣。

而上海為長江水龍吐息之地,呈財富之氣。

所以自古以來有一種風水說法就是,北龍管政治、軍事;南龍管經濟、金融,從歷史各朝各代的發展來看,其運勢可見一斑。

而中龍脈,由岷山入關中,至秦山入海,陝西、河南等地都是其主要區域。

每條大龍脈都有幹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

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至少24個王朝,如果按照每一個王朝就有一條龍脈來計算的話,那麼中國至少就有24條龍脈。

根據風水專家的統計,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大禹的龍脈在黃河流域中嶽嵩山一帶;商湯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秦朝的龍脈在咸陽;漢朝的龍脈在豐縣;西晉的龍脈在河內;隋朝的龍脈在弘農;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在開封、鞏義、洛陽一帶;元朝的龍脈在內蒙古草原;明朝的龍脈在安徽鳳陽;清朝的龍脈在東北。

之所以有這麼多龍脈,是因為龍脈的具體位置無法確定,這是因為龍的活動範圍是變動不定的,但有一點就是,大多數龍脈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

每一個王朝都有一條龍脈,這似乎成了治國齊家平天下的必要條件。

從秦始皇被稱做“祖龍”、漢高祖稱自己是“龍種”之後,龍就成了君主帝王象徵、比附的物件。

於是,龍脈就有了另一個喻義,即指那些出過帝王或有可能出帝王),或能夠安葬帝王、護佑王室後裔的山水之脈。

於是,就有了當政的帝王花大力氣為自己“尋龍探穴”,即為自己也為後代找一塊安葬“寶體”的“萬年吉地”。

既有龍脈,那麼也有斷龍一說,既所謂的“埋金更名建寺廟,挖斷龍脈洩王氣”。

每一次王朝的更替,似乎都是龍脈改勢,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文化裡,都相信天授神權。而龍脈則是神權的喻示和象徵。可見其重要性。

而黎天明的老家邙山,就位於中龍主脈上。

邙山所在的洛陽是四山拱衛,河洛悠揚。

邙山是其龍脈聚結處,而且寬廣渾厚,是十足的帝王風水。

旁邊又有四水:伊、洛、瀍、澗四水。

所謂風水風水,靠山面水,自然就可以藏風聚氣。

正是因為邙山是龍中之龍,所以從周朝開始,帝王就開始在此建都,周平王就從鏑京搬到了這裡。

後面秦朝崛起,中龍在陝西雄起。咸陽以及長安成為最鼎盛的城市。這時候的洛陽有名,但還沒達到長安的高度。第一個讓洛陽跟長安並起的是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