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第 39 章 溫閣老的故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9 章 溫閣老的故事
初三, 徐京墨陪著母親去寒山寺上香。
他扶著母親,緩緩步向那座靜謐的古寺。徐子淩的每一步都顯得那樣沉重, 那樣堅定,他們顧不得沿途的風景,只是向著寒山寺走去。
等他們踏入寺門,才發現這裡已經有多的香客,香煙嫋嫋升騰,似輕紗薄縷在空氣中縈繞。徐子淩凝視著前方的大殿,就好像這樣能看到故去的家人一般。
她一步一步走向佛殿, 直到跨過那門檻, 到了佛前緩緩跪下。直到這一刻,她隱忍許久的淚水才滑落下來, 她的父母、兄弟姐妹都不在了, 她的家沒了。她恨這世道不公、恨那君主不賢、更恨自己的無能。
如今, 除了祈求佛祖讓她的家人來世平安喜樂,還能做什麼呢。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後, 她雙手合十, 微微顫抖著, 口中念念有詞, 那是為逝去的家人的祈願。
捲了些香火錢後, 母子二人從佛殿走出, 徐子淩似乎已經耗盡了全身的力量, 徐京墨小心地扶著她走去後堂休息。四周只有偶爾傳來的木魚聲,一下又一下, 似在敲打著塵世的浮躁。
迎面走來一個大和尚,“施主,悟已往之不諫, 知來者之可追。”
這話的意思是過去的已然不可挽回,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去做。徐子淩何嘗不知道人死不能複生,但是她怎麼可能坦然的面對這一切。
“大師,已故之人已經沒有未來了。”
“故人尚在,安危相易、福禍相生。”
徐子淩想到了七郎,重重地點點頭,希望他日後諸事順遂。
那大和尚看了眼徐京墨,又說“小施主若是願意,總是可以改變許多世間的許多不如意的。”
說罷,他便邁步向前了。
大和尚的眼神讓徐京墨有種自己已經被看透了的感覺,但是這一世他就是徐京墨,不是嗎?聽著遠去木魚的敲擊聲,感覺卻像是過了一個世紀。
回到家後,徐京墨收到了一封來自溫府的信,溫大學士問他,“何為賢,何為尚賢。”
與其說這是一封信,不如說這是一道考題。尚賢是他與陸鵬程辯論時,引用的墨子的觀點。
徐京墨思索良久,還是覺得照實去寫。他知道溫大學士對他沒有惡意,這考教或是指點或是警示。無論如何,能得當世大宗師的指點,都是他賺了。
世人所追捧的是儒家的理念,就像《禮記·大傳》所言“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
其意思是要親近親屬,尊重在尊位的人,實際是維護等級制。這親親尊尊到了最後,就是要求所有人遵守禮制,各安其位。簡而言之,就是百姓做順民,百官做順臣。
最直接的體現這親親尊尊的便是世襲制。在這樣的思想和背景下,選拔官吏的方式就變成了任人唯親,可惜親者並非賢者,在混亂過後需要撥亂反正,於是才有了官員的任命制,才有了察舉制到科舉制的轉變。
那麼為什麼科舉制可以源遠流長,歷朝歷代雖對科舉考試的書籍、題目有所調整,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朝代要廢止科舉制。
因為科舉制的本質在於“選賢”。齊國的科舉尤其重視實務的能力,不僅有算學題、還有律法題,甚至在殿試時只考策問。
《墨子·尚賢》中說道,尚賢者,政之本也。
墨子認為“國有賢良之士,則國家之治原;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說白了,就是要打破“親親尊尊”的桎梏,任用賢能之人,才能讓國家變的更好。
用人一道也有大學問,按墨子的話來說就是要“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君主統治天下,要選用賢才,怎麼用?首先,君主要修己德,以德服人,然後透過科舉的方法選出真正的賢才,之後授予他們官位,根據他們的功勞去獎賞他們。
墨子的思想是超前的,在他所在的那個時代,也許有些臺國理想化,但是放眼到未來,尚賢的思想是完全正確的。
前面提到的主要是針對選拔和任用,但是墨子的思想不止於此,他還提到了“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有能者上,無能者下;是說選拔,也是說晉升。
說到此處,徐京墨用很隱晦的筆墨痛斥朝廷買爵鬻官,讓一群不知所謂的東西坐在高位,手握權柄。濫用權利,只為一己之私,枉顧天下人的利益。
徐京墨這篇策問,言辭犀利,精準地剖析著問題的核心。鋒芒畢露的每一個字,都像是他手中的箭,直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