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 32 章 無奈放棄(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 章 無奈放棄
不到兩刻鐘, 這賬就算好了。徐京墨沒想到自家的點心鋪子生意這麼好,除去各類開支, 一個鋪子一個月能賺五六十兩銀子。
“母親何不多開幾個鋪子?”
“最多再兩家,再多就是自家搶自家的生意了。我琢磨著有沒有什麼其他能做的生意,不然一個月幾百兩的進項就,一個月賺幾百兩已經很不錯了,但是在徐子淩看來,這點生意比起以往只能說寒酸。因為打理生意,她的日子也充實起來了, 所以她也打算繼續下去。
看到母親的改變, 徐京墨心裡是很高興的。有事情做忙,就不會沉溺在過往的傷心事中, 他堅信他的小舅舅也會這樣活的好好的。
回到宿舍, 就見杜領航在溫書, 這是月休都沒回家?不回也好,沒有親人的家不是家。
這次月假回來, 大家的狀態都好了許多, 唐柳帶來的風波總算是過去了。月考的考題越發難了, 這次的考題出自《左傳》“施取其厚, 事舉其中, 斂從其薄。”
這句話是說主君對百姓施加的恩賜一定要豐厚, 對百姓下達的勞作任務一定要適中, 對百姓徵收賦稅一定要從輕。
這是一道很務實的策問題,徐京墨想到最近朝廷剛下命令, 增加勞役和人頭稅,這人頭稅已經不管年紀了,活著就要交。勞役更是從一戶一人, 變成五人出一人,怕是不少人家都的要多出個人去服勞役。
今日這考題想來也算是士大夫們對朝廷詔令的一種表態。士大夫可不會事事遵從君主,朝中那些老爺們恐怕耳根子也不得清靜,誰叫他們在其位不謀其事呢。
稅負茲事體大,徐京墨可不覺得如今的自己能寫出言之有物的稅負政策,但是重稅只會讓民生變得更差,百姓生活不好,朝廷還能好嗎?
朝廷這詔令加重了百姓的負擔,百姓不僅要支付更多的人頭稅,還少了個勞動力去耕作。那這天地的産出自然也會減少,收成少了,明年也沒銀子去免勞役,如此就成了惡性迴圈。最後就是百姓越來越窮,朝廷的稅收也會越來越少。
徐京墨半點不猶豫地痛批這詔令,他的論據出自《尚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民為本才是正道。
這次的月考左言依舊是年級第三,徐京墨是年級第五,杜領航是年級第二十一。
崇山書院的夫子們聚在一起爭論著,“這左言、徐京墨的成績足已升至乙級壹班,明年下場鄉試加上這二人,我崇山書院的勝算更高一籌。”
那國字臉的夫子反對,“學子的本事到了,自然可以下場,但是不是為了什麼書院的勝算。”
田夫子插了一句“左言是準備明年下場,徐京墨還在猶豫。”
“猶豫什麼,難不成他是奔著頭名在準備?”
田夫子只知道個一二,但是也不確定是不是真是原因,猶豫一下還是說,“徐京墨鄉試要回原籍考,聽說金陵的學政在院試時刻意刁難他,兩場考試都將他安排在臭號旁。”
眾人一聽,沒想到還有這樣的隱情,剛才那夫子突然反應過來不對啊,“鄉試的主考官是朝廷指派,又不是本省的提督學政。”
一直沒說話的老者緩緩開口,“不必再爭了。左言直接升到乙級壹班,徐京墨升到乙級貳班。”
眾人雖然不知道為何這樣安排,但是院長已經定下,自當遵從。
老者擔心的是朝廷指派的人又是三皇子一系的,這鄉試可是九天時間,徐京墨如今年歲也不大,沒必要拿自己去冒險。
崇山書院能屹立數十年,又豈會只是個平平無奇的民間書院。之前唐柳那事,就是老者找了南宮君燁幫忙查出那個有才書鋪背後的東家,然後又找了巡撫大人幫忙,才壓下了那囂張的杜家小兒。
杜領興得了個正六品的右參將,知道杜領航在崇山書院讀書後心裡憤憤不平,也擔心有朝一日杜領航真能出人頭弟。於是就想了個“絕妙的”主意,毀了崇山書院,讓杜領航沒地方讀書。
他安排唐柳策動書院內的學子抄書賣錢,若不是他們提前發現了唐柳,再過上一年半載,恐怕有半數學子將會捲入此事。全部開除這些學生,會讓書院的名聲受損,說不定還會讓要參加科舉的學子心態受影響;不開除,那以後人人都會抄書去賣。
這樣被賣出去書籍,他又以高價再售,既能賺到銀子,還能培養崇山書院的對手,此乃一石二鳥之計。
不愧是個妾生子,這小心思倒是多。可惜了,他這一番努力終究是白費功夫。
有了巡撫大人的警告,杜領興自然不敢再造次,崇山書院已經言明,除了杜領航一脈的人,杜家人一個不收。
老者從巡撫大人那處得知,明年的主考官可能是新任的戶部左侍郎李柏然,也是三皇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