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張 良臣張恂(第1/3頁)
章節報錯
四月初,魏王下詔,詔曰:
“古人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又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豪族爭相竟奢,罄竭資財,有悖聖人教誨。
昔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東市。
晉室以奢靡為榮,卒以此亡國家。
孤深警之,恭謹律己,夙興夜寐,朝夕臨政,以此恤民,苟求國家強盛。
著令有司廣諭治下,使大道歸簡,鹹遵禮制。”
伴隨著魏王傳給臣民的詔書,魏王的實際舉動也傳入了三郊三遂,引起臣民的廣泛議論。
魏王撤去了王庭中一切華綺秀麗景觀,取下雕文刻鏤、金玉之飾賜給將士,將居處搬遷至一間小帳,與宮妃同穿粗布麻衣。
一國之主如此行為,議論自然是避免不了,誰也不知道他是作秀還是興致來潮。
臣民如此想法不足為奇,自始皇帝統一天下以來,帝王之中稱得上節儉的並無幾人,滿打滿算兩個半。
造就“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劉恆,史稱“明章之治”的漢明帝劉莊,剩下半個是(偽)漢高祖劉淵。
而中國歷史上共有四五百位皇帝,以節儉聞名的也沒有多少,寥寥十幾人而已,因此拓跋珪的舉動難免給人一種作秀的感覺。
當然,鴻鵠不會在乎燕雀的想法,拓跋珪是真正決定將節儉推行下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魏王以身作則,整風行動效果顯著,至少,臣工中沒有人明目張膽穿華麗的服飾,住宏偉的穹廬,明智之士都開始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
整風之後,朝廷沒有別的動作,但暗地裡,拓跋珪已經是磨刀霍霍,對於那些冥頑不化之輩,唯有刀兵相加一條道路。
……
天方大亮,朝食過後,拓跋珪便與主管內政的長史燕鳳前往金河泊視察,他向來是個自律的人。
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對於農事,歷朝歷代無不重視,拓跋珪也是如此。
亂世之中,不重視生產,就得學習曹操、朱粲、黃巢——以人肉為軍糧。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五水交匯的雲中,從來不缺少生命之源,蜿蜒曲折的溝渠,覆蓋金河泊的萬頃良地,灌溉農業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一望無際的田野,綠意盎然,數指高的麥苗在夏風中欣喜地搖曳身姿,恣意進行光合作用,即將結穗。
田壟之上,拓跋珪一身蒼色布衣,專心致志地觀看田間農人操持各種農具,這些農具都是冬季閒暇時間,農人自已打造的。
當然,拓跋珪基本都不認識,對於農事,他是一竅不通,完完全全的門外漢,穿越者都會的曲轅犁他也不會。
對自己不精通的領域,魏王不恥下問,之前任命的屯田中郎將張恂擔當起解說,不停地解答魏王手指的農具。
“此物為勞,碎土所用”。
“此物名三腳耬,播種所用”。
“……”
張恂連著介紹十幾種農具,又介紹數種農業技術,諸如選種、漚肥、輪休。
令魏王大開眼界,若是以偏概全,兩漢、魏晉的農業技術,在封建王朝中算不上落後。
瞭解完農具,魏王又問起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