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背叛才是主旋律(第1/2頁)
章節報錯
開墾土地,鑿渠引水,拓跋珪沒有參與,‘帝王親耕’對於中原王朝意義重大,但對遊牧民族毫無意義,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非議。
經濟上依靠漠南牧業、雲中農業;軍事上依靠鮮卑騎士;政治上依靠漢地精英指導……拓跋珪只需臨機決斷即可,無需事事親為。
七月七日,鮮卑人傳統節日——講武節,亦是拓跋珪的生辰。
講武的意義不必多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失去尚武精神的國家就等於引頸就戮的羔羊,一如大宋。
講武內容有三閱陣、閱兵、馳射。
講武結束,拓跋珪於宮壇之上訓話“凡選入禁衛騎軍者,不事生產、專事征伐,不稱兵、不稱卒、俱稱騎士”。
“騎士有準則五一曰忠,忠於王上,忠於國家;二曰勇,臨陣當先,不避斧鉞;三曰榮耀,心懷舊疆,矢志不渝;四曰尚武,勤習武藝,不容懈怠;五曰廉恥;恃強凌弱者,可斬!”
拓跋珪清楚,單純的訓話並不能打動士卒,於是重賞馳射優勝者,將士盡皆喜笑歡顏。
騎士的五條準則也傳入士卒心中,驅散他們腦海中的薩滿、胡天、佛陀。
農業生產步入正軌,勢力擴張也不能停歇,拓跋珪將目光瞄上了分裂的柔然別部胏(fei)渥部。
柔然興起於四世紀初。
三世紀中葉,拓跋力微如日中天,南征北討,俘獲奴隸無數,木骨閭便是其中一員,無有姓氏。其人身形壯悍,得免奴為騎卒。
至拓跋猗盧時,刑罰苛刻,木骨閭因觸犯律法糾集百人逃亡塞外。
木骨閭死,長子車鹿會即首領之位,部落日漸強盛,自稱柔然,意為“聰明、賢明”,號“鬱久閭氏”。柔然是匈奴、鮮卑、敕勒、雜胡的結合,並非單一民族。
又歷三世,柔然分裂為東西兩部,依附鐵弗劉衛辰。
胏渥部屬東柔然,部眾兩萬,不強不弱,正可做為禁衛騎軍的試刀石。
……
回到王帳,拓跋珪與諸將研究起進軍路線、戰略目標、軍械物資的調配。
未免意外,拓跋珪決定組織萬人出征,王庭發六千精騎,再徵召漠南牧民四千。
“稟王上,張侍中求見!”長孫道生在帳外稟報,如今他接替了全旭的侍從長職位。
張袞作為拓跋珪的戰略指導,參贊軍事、政事,拓跋珪甚至將羅結統率的斥候交給了他。
“宣!”拓跋珪知曉必然有要事,沒敢怠慢。
張袞碎步進帳,見諸將領齊聚,目不斜視行禮道“王上”。
“是喜是憂?”拓跋珪忙問道。
張袞掃視諸將,見他們眼巴巴看著,似乎也在等待答案,遂道“一喜一憂,不知王上先聽哪個?”
拓跋珪隱約猜測到答案,倒也沒有瞞著諸將的意思,擺擺手道“先憂後喜!”。
“護佛侯部大人侯辰、乙弗部大人代題率一千三百帳叛逃,九原公請命追擊!”
諸將聞言臉色皆變,這可是關係國運的大事,儘管拓跋珪心中有所預料,也是被這個訊息震得不輕,部落叛逃,處置不好就是分崩離析。
“臣請發兵擊滅護佛侯、乙弗,戮其宗族,以儆效尤!”於慄磾請命,聲音中充滿了殺氣。
“臣附議!”
“臣附議!”
一眾武將盡皆起身,表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