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驚疑道“願聞此人姓名”。

“此人乃上谷沮陽人,姓張,名袞,字洪龍,前燕遼東太守張翼之後,其父名卓,為昌黎太守,袞曾為郡五官掾。

至燕國滅亡,袞歸家治學,熟讀經書千卷,智慧超然於人,猶擅戰略。

臣與此人論對三次,無一勝績,依臣觀之,此人乃絕代奇才,主公急宜枉駕見之。

若此人肯相輔佐,何愁天下不定乎!”

燕鳳的才能拓跋珪是比較清楚的,大概處於毛階、鍾繇的水準;而此人才能遠超燕鳳,至少也是程昱、荀攸的水準,這樣的人確實當得起賢才二字。

而燕鳳口中的‘猶擅戰略’更是令拓跋珪內心激盪不已,新興勢力,最需要的不就是一個長遠戰略嗎?

劉備飄零半生,不就是缺乏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嗎?

“此人現在何處?”拓跋珪心境不穩,呼吸加速。

燕鳳見拓跋珪雙目放光,笑答道“或於南池邊垂釣”。

此時,南池湖面上的冰層剛剛消融,哪裡會有魚兒呢?

他垂釣的,或許是周文王吧?

拓跋珪聽聞此言,腦海中浮現一位高雅之士的模樣,出言讚歎“真奇人也”。

語畢,大笑著跑出大帳,奪馬狂奔直趨南池。

燕鳳看著拓跋珪遠去的背影,欣慰地笑笑,他從來沒有想過獨得信重,只盼望能夠輔佐後者成就一番大業。

後人有詩讚曰

前有公達舉奉孝,後有子章薦洪龍。

偽魏實非天子命,聖王平南竟全功。

……

拓跋珪行至湖邊,便見一中年男子在此垂釣,此人身材高大,面相雄偉,穿著一襲青色布衣,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一手執書,一手執杆。

竟是一心二用,他哪還不知道這人正是燕鳳口中的大賢,張袞。

拓跋珪見男子對身後置若罔聞,笑問道“敢問先生垂釣,可是願者上鉤?”

張袞聞言,慢悠悠將書卷塞入懷中,朗聲答道“非也!吾非漁者,實魚也!”

“魚躍龍門,可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可與不可,在於人主志向,若人主懷文王之志,犬彘附以驥尾,亦可扶搖直上”。

一番機鋒之後,拓跋珪道出心中志向“今天下傾危,四方雲擾,吾欲承父祖遺業,效高祖光武,克定天下,翦除兇頑,然吾智術短淺,恐不能負四海之望,君謂計將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