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有個錯誤,賀蘭訥是兄弟三人,不是兩人,已改。——在此道歉

……

兩日後,前去賀蘭部的信使帶回一封回信。

聞訊之後,拓跋珪立即將內政交給燕鳳、長孫嵩,親領百餘精騎趕往賀蘭,他認為此行關鍵在於賀蘭部的態度,便沒有多帶兵馬。

值得一提的是,賀蘭明月也在隊伍之中,她知曉幾位兄長不是良善之輩,擔心拓跋珪遭遇不利局面,要求隨行,拓跋珪考慮到她的身份,也就應允了。

此刻的賀蘭明月換上了一身戎裝,與平日裡溫婉大方的樣子大相徑庭,顯得有幾分冷冽。

而拓跋珪則是一幅內斂穩重的模樣,他的目光深邃如淵,粗糙的面龐顯得格外硬朗。

一路上,賀蘭明月給拓跋珪講述了許多草原上的故事,這其中也包括此行的目的地——賀蘭部。

拓跋珪這才瞭解賀蘭部的歷史,賀蘭部起源於賀蘭山,屬匈奴種,又名賀賴部,鮮卑語意為“忠貞”,拓跋什翼犍時,賀蘭部與拓跋部時戰時和,後來賀蘭部不敵拓跋部請降,拓跋什翼犍順勢冊封當時的賀蘭部首領賀蘭野幹為東部大人,兩部就此休兵。

到拓跋珪三位舅舅掌權時,賀蘭部聯合紇突鄰部、紇奚部割據玉龍(今二連浩特),不再奉從代國指令,三部合兵南拒劉衛辰,北拒高車,自成一方,實力強盛。

代國滅亡後,賀蘭部吞併了一些拓跋氏舊部,佔據了代國部分舊疆,拓跋珪現居地牛川也算是賀蘭部的勢力範圍。

一路北行,天氣愈加寒冷,寒風夾雜著雪花,迎面打在行人臉上,刀割般刺痛。

學過歷史的拓跋珪知道,當前時代處於第二個寒冷期。

這一寒冷期大約從公元一世紀開始,東晉永和四年(348年)到太和元年(366年)溫度最低,彼時渤海灣冰封千里,建安年年有人凍斃,這一時期最低溫度遠低於明朝時期的“小冰川”。

與寒冷期相伴相生的便是各類自然災害,旱災、蝗災、雪災、地震……,生活在這一時期的人,心中絕不會出現“荒唐且美好”這五個荒唐的大字。

……

拓跋珪一行歷時兩日,頂著風雪抵達了賀蘭部。

對拓跋珪一行的到來,賀蘭訥一邊安排侍者隆重招待,一邊又避而不見。

而他這一舉動,也道明瞭賀蘭部猶豫不決的態度。

賀蘭訥當然猜出了拓跋珪的目的,司馬昭之心,誰人不知,正因如此,他才猶豫不決。

眼下,賀蘭氏內部對是否支援拓跋珪之事尚未達成一致意見。

深夜,賀蘭訥所在大帳燈火通明,只見帳內四人圍成一團,氣氛壓抑的令人窒息。

“拓跋珪親至我部,目的顯而易見,不知兄長作何打算”一個身材魁梧,滿臉虯鬚的漢子忍耐不住發問,他是賀蘭訥二弟賀蘭盧。

賀蘭訥聞言,沉聲道“此事須得好好商議,這也是我召集你三人的目的”。

賀蘭訥本人沒有太大野心,內心上也是支援這個外甥的,但他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同他一般想法。

賀蘭訥三弟賀蘭染干便是反對派,聞言不屑道“何須商議,黃口小兒藉父祖餘蔭罷了,他有何能耐令我部投效?”

聽到賀蘭染干話語中濃烈的敵視意味,賀蘭訥的眉宇間頓時染上一抹不悅,冷哼一聲,聲音冷冽“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是什麼想法嗎?”

“那又怎樣,難道因為他姓拓跋,我賀蘭部就要奉他為主嗎?”賀蘭染干嘲諷道。

憑什麼?憑什麼?賀蘭染干心中充滿怨恨,他一直幻想著賀蘭部主宰一方,拓跋珪的出現,令他覺得自己的夢破碎了,他又怎能甘心?

賀蘭訥見賀蘭染干仍舊執迷不悟,冷聲呵斥道“三弟,你失態了”。

“我看是大兄你糊塗了”看到賀蘭訥的態度,賀蘭染干更加確信他心中的想法,他憤怒地吼叫道:“我是你的親弟弟,他是你的外甥,弟弟與外甥誰親誰疏,難道大兄不清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