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眾人聽到拓跋珪殺氣騰騰的話語,拳貼左胸,低頭稱是。

一刻鐘後,拓跋珪偕同燕鳳、全旭共五十三騎出發,人皆腰跨輕弓,揹負獸皮箭袋,箭袋裡裝著自制的骨箭,這種箭的穿甲射程大約四十步,只能用於狩獵。

或許有人要問,為何不用鐵箭?

答案是,何不食肉糜。

這一現狀,拓跋珪暫時無力改變,鐵礦、工匠、技藝全都沒有,他又能怎樣呢;所幸,這片土地也有著它得天獨厚的優勢,這裡水草豐美,孕育出了剽悍的戰馬,善於騎射的民族。

只見騎隊初時呈一字形向前推進,漸漸,一字長蛇展開,騎與騎之間拉來距離,形成了一張弧形大網,以拓跋珪之見,凡是撞入這張網內的獵物,都會殞命於此。

兩翼包抄,圍而獵之,便是遊牧民族摸索出的狩獵方法,拓跋珪稱它為兵法。

遊牧民族雖然沒有成文的兵書,可他們脫胎於狩獵的兵法卻是一點都不輸於中原王朝。

冒頓誘敵深入圍困劉邦,檀石槐以逸待勞擊敗三路漢軍,以及他們慣用的走為上計,無不表明他們高超的軍事思想,拓跋珪對此自是不敢小覷。

敕勒川豐美的水草,不僅養育了拓跋氏,還養育了繁多的鳥獸,隨著包圍圈的不斷縮小,它們有所察覺,停止進食,開始跳躍奔逃,有驚慌失措的小白兔跑錯方向,直奔拓跋珪而來。

拓跋珪見狀,挽弓搭箭。

“嗖!”不中。

“嗖!”又不中。

“嗖!”還是不中。

三次不中,小白兔死裡逃生,眨眼間不見蹤影,拓跋珪環視兩側,見到身旁幾人努力憋笑,一時間好不尷尬,心中也暗自下定決心習練箭術。

燕鳳見拓跋珪一臉羞惱,連忙上前化解尷尬“公子不傷害未長成的小獸,真乃仁主”。

燕鳳的竭力解圍,令拓跋珪大為感動“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長史也!”

此時,圍獵的圈子也已合攏,眾騎士策馬閃轉騰挪,一支支箭矢飛出,一朵朵血花暴起,一條條生命被收割。

不久,殺戮停止了下來,獵物被眾人懸掛在馬上。

有人獵到羊鹿,歡天喜地;有人獵到鳥兔,面無表情;有人一無所獲,垂頭喪氣。

對於這種良性競爭,拓跋珪不但不反對,反而極致推崇,他就是要做到能者上,庸者下。

當然,有功賞,有過罰也是必要的,在燕鳳清點過眾人的獵獲之後,拓跋珪當即任命了五名什長與十名伍長。

不知不覺間,天色已近黃昏,斜陽餘暉返照山河大地,拓跋珪一行滿載獵物,唱著鮮卑歌謠,消失在天際盡頭。

……

帝常以狩獵之事,暗授諸將兵法。——《魏書》帝紀一.太祖本紀

喜歡風起代北請大家收藏:()風起代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