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沉吟良久,對其下首一人溫言道“代國已亡,什翼犍已隕,吾意遷其子嗣嫡孫入長安學經習禮,燕卿以為如何?”

苻堅口中的燕卿全名燕鳳,是位面相忠厚的三旬男子,他曾擔任代王拓跋什翼犍的長史,代國亡國之時被俘,苻堅深愛其才能,欲闢為行臺尚書,燕鳳屢辭不受。

然而今日之事關乎舊主子嗣的存亡,燕鳳再不能如同之前那樣保持沉默,只得出言勸諫道“代主拓跋什翼犍驟崩,臣子或亡或叛,遺孫拓跋珪衝幼,無人擁立輔佐,應當恩准其留於代地,此子自幼體態孱弱,若是亡於遷徙途中,必毀陛下仁名,陛下常以寬待人,姚萇,慕容暐,張天錫皆得恩榮,況一孺子,望陛下深思”。

“昔宗周攻亡舊邦不悔其宗廟,方有“三恪”,陛下應當效仿聖人之舉。待其遺孫拓跋珪年長,乃存而立之,是陛下大惠於亡國也”。

燕鳳多次出使秦國,深知苻堅的為人,三條有理有據的分析直指苻堅的死穴——仁。

苻堅聽完拊掌大笑,曰“善”。

“依卿之見,代地應當如何治理;陰山以北,朝廷鞭長莫及,若是放任各部,朕又恐其侵擾內地;胡漢皆朕之子民,不忍其刀兵相向”。

氐族苻氏世居隴右,習漢言,讀漢書,這也孕育了苻堅向漢的性格;另一方面,苻堅不鄙薄、欺壓各地的胡人,在中原廢除了胡漢分治之法,採用更加柔和的方式來漢化部分開明的胡人;由是取得了整個北方的擁戴。

然而在塞外,胡族才是主體,草原上的民族一旦遭遇黑災白災,必然南下劫掠,這正是苻堅最為擔心的一點,他歷來將自己視為漢家正朔,自然不能容許這種事情發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燕鳳保護拓跋珪的目的已經達到,心中也欽佩苻堅的志向,行拜禮獻計道“原代國南部大人劉庫仁勇而有智,匈奴鐵弗部首領劉衛辰狡而奸詐,皆不能單獨委以重任,宜將代國一分為二,令二人各率一部,此二人雖同為去卑之後,卻素有深仇,正可互相牽制,此為御邊之上策”。

苻堅聽完後緩緩起身,梳理好儀容,踱步至燕鳳身前,誠懇地說道“燕卿大才,何不留在朕身側,規勸朕”。

“承蒙陛下厚愛,請恕臣無禮。”燕鳳跪地行叩首禮道。

苻堅見狀連忙上前扶起燕鳳,而後以袖掩面,轉過身軀,哽咽道“燕卿、燕卿何故如此,是朕孟浪。賢人不歸附,必然是君王的德行不足,只盼先生不要離我而去”。

燕鳳聽聞苻堅話語中夾雜的啜泣聲,心中大為震動,淚珠不禁滾落“臣舊主遺孫拓跋珪年幼體弱,不能遠行,請陛下賜臣經書幾卷,使其知禮,去其野性,如此,可保代北永世不叛。”

“罷罷罷!燕卿稍侯,容朕擬好聖旨,備好典籍與護送軍隊”。

燕鳳甚為感動,含淚再拜“謝陛下恩典”。

苻堅一生以“仁”為本,或許這正是他能吸引了王猛入彀的原因;後世胡人君主,無一人有其三分仁德。

……

秦建元十三年,一月初。

燕鳳帶領百餘人的隊伍頂著呼嘯寒風,抵達了雲中郡郡府所在的雲中城,帶來了秦王苻堅的聖諭。

而這次未成行的內遷,也徹底改變了鮮卑少年拓跋珪的命運。

……

燕鳳,字子章,代人也。好學,博綜經史,明習陰陽讖緯,昭成素聞其名,闢為長史。

及昭成崩,太祖將遷長安,鳳以太祖幼弱,三請於苻堅,堅從之,鳳乃東還。

——《魏書》卷十二.燕鳳傳.列傳第二

喜歡風起代北請大家收藏:()風起代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