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對我說:“就拿個周亞夫也想和我作對,他簡直是不知所謂。”

我說:“太子能否給我一個面子,給那個周亞夫一個全屍。”

劉啟說:“那要看那個周亞夫知趣不知趣了,如果這個人知趣,那麼周亞夫就可能保住小命,如果這個傢伙敢和我作對,那麼就只有找死了。”

在周亞夫的家裡,周亞夫的兒子兒媳都面帶憂色,周亞夫的大兒子自作聰明,他告訴那個周亞夫,你最好假裝為自己的後事著想,你準備一些兵器,這樣你手裡有了兵器,如果那個劉啟和你作對。

因為袁盎原來是吳國的丞相,袁盎到吳國去的時候,他就不想去,他覺得吳王這個人很恐怖,摸不清楚他是什麼意思,而是他是跟著高皇帝打天下的大功臣,國家又強大,我去做一個丞相,晁錯為人嚴峻剛正,卻又苛刻嚴酷。孝文帝的時候,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伏先生是原來秦朝的博士,研究過《尚書》,年紀已經九十多歲,因為太老無法徵召他來,文帝於是下令太常派人前往學習。太常派遣晁錯前往伏先生那裡學習《尚書》。學成回來後,趁著向皇上報告利國利民的事,稱引解說《尚書》。漢文帝下詔令,任命晁錯擔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太子家令。晁錯憑著他的辯才,得到太子的寵幸,太子家稱他為“智囊”。漢文帝的時候,晁錯多次上書,說到削減諸侯勢力的事以及可以修改法令的事。幾十次上書,漢文帝都沒有采納,但認為他有奇特的才能,提升為中大夫。當時,太子稱讚晁錯的計策謀略,袁盎和諸位大功臣卻大多都不喜歡晁錯。

漢景帝繼位後,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多次請求皇帝單獨與他談論政事,景帝每每都聽,寵幸他超過了九卿,晁錯修改了不少的法令。丞相申屠嘉心裡不滿意,但又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毀傷他。內史府建在太上廟圍牆裡的空地上,門朝東,出入很不方便,晁錯便向南邊開了兩個門出入,因而鑿開了太上廟的圍牆。丞相申屠嘉聽到了這件事,非常生氣,打算就這次晁錯的過失寫成奏章,請求誅殺晁錯。晁錯聽到了這個訊息,當夜請求單獨進諫皇上,具體詳細地向皇上說明了這件事情。丞相申屠嘉上朝奏事,乘機稟告了晁錯擅自鑿開太上廟的圍牆做門,請求皇上把他交給廷尉處死。皇上說“晁錯所鑿的牆不是大上廟的牆,而是廟外空地上的圍牆,不致於觸犯法令。”丞相謝罪。退朝之後,生氣地對長史說“我本當先殺了他再報告皇上。卻先奏請,反而被這小子給出賣,實在是大錯。”丞相終於發病死了。

晁錯因此更加顯貴。晁錯被提升為御史大夫,請求就諸侯的罪過相應地削減他們的封地,收回各諸侯國邊境的郡城。奏章呈送上去,皇上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一起討論,沒有一個人敢非難晁錯的建議,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了隔閡。晁錯所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們都叫喊著反對,痛恨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訊息,就從穎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剛繼位,你執掌政權,侵害削弱諸侯的力量,疏遠人家的骨肉,人們紛紛議論怨恨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晃錯說“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不這樣的話,天子不會受到尊崇,國家不會得到安寧。”晃錯的父親又說“照這樣下去,劉家的天下安寧了,而我們晁家卻危險了,我要離開你回去了。”便服毒藥而死,死前說道“我不忍心看到禍患連累自己。”晃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然反叛,以誅殺晁錯為名義。等到竇嬰、袁盎進言,皇上就命令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處死。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攻打吳楚的軍隊時,他擔任將領。回京城後,上書報告軍事情況,進諫皇上。皇上問道“你從軍中來,聽到晁錯死了,吳楚的軍隊退了沒有?”鄧公說“吳王蓄意謀反已經有幾十年了啊,他為你削減他的封地而發怒,所以以誅殺晁錯為名義,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擔心天下的人從此都將閉口,再也不敢進言了。”皇上說“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了不能夠制服,所以請求削減諸侯的封地,藉以尊寵朝廷,這實在是關乎萬世的好事啊。計劃才開始實行,突然遭到殺戮,對內堵塞了忠臣的口,對外反而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這樣做是不足取的。”此時景帝沉默了好久,說“您的話很對,我也悔恨這件事。”於是任命鄧公擔任城陽中尉。

沒有袁盎,晁錯也是死路一條。相反,如果晁錯這時候提出:削藩是我提出來的,這個禍是我闖的,我負責任,請皇上任命我大將軍,我帶兵去打,然後我衝上前線,我身先士卒,讓皇帝覺得很安全,他會殺你嗎?他只會派軍隊,給錢,給糧,給草,支援你去打。你打敗了,死掉了,你是烈士,打勝了,打贏了,你是功臣,你怎麼會想出這個餿主意來?當然了,晁錯最大的錯誤那是太相信皇帝了,他認為他忠心耿耿,他認為他一心為公,他認為他一往無前,他認為他奮不顧身,他認為他給皇帝出了這個好主意,皇帝怎麼著會保他,沒想到,文帝、景帝雖然在歷史上算是好皇帝了,同樣是要殺人的。這就是晁錯之錯,他太急於成功了,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負,幹成一件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大事,他也太個人英雄主義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個英雄,也是需要有後援的,要有後盾的。而他這種孤軍奮戰,是既無後援,就是朝廷的大臣不幫他,也無後盾,就是最後皇帝也不幫他,皇帝也捨棄他。這就是歷史的教訓。

喜歡尖端博士請大家收藏:()尖端博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