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了籌備工廠,那就沒有再猶豫。

朱傳文在山裡選址搞基建、建廠房。

傳傑在春和盛辭了工,去大城市找外商買裝置。

以民國初的工業水平,這些裝置毫無疑問都要進口。

如果使用傳統方法,單純的手搓,也不是不可以生產槍械,但是這個效率和合格率無疑就會慘不忍睹。

想要效率高一點,當然還是離不開機械。

動力方面好說,這個年代使用最多的動力就是蒸汽機。

燃料是煤炭,關外這邊並不缺煤。

重要的是各式機床不好買,還好就是一些小型機床,就可以暫時滿足朱傳文。

想要規模生產槍械,起碼也要配上鑽床、銑床、車床、膛線機。

要不是接受了一波滿清遺產,剛發了一波,朱傳文還真不敢有這個想法。

“玉書,你怎麼來了?”朱傳文對著玉書驚詫的問道。

傳傑在家的時候,玉書來老朱家當然很正常。

但傳傑出了門,不年不節的,玉書還特意跑來放牛溝,就挺不正常。

“大哥,大爺和大娘在嗎,我有好訊息跟你們說。”玉書一臉喜色的說道。

“在,他們都在堂屋呢。”

朱開山不管是田裡和山裡,都容易不在家。

但朱魏氏沒事的時候基不會出口,和屯裡一群老孃們八卦,不是朱魏氏的風格。

就是家裡請了傭人,也不影響朱魏氏閒著的時候就做一些繡品。

這些不是必要的東西,倒是沒那麼著急,比之前窮的時候,朱魏氏在家裡不停的縫縫補補,現在算是在休閒。

“大哥,既然你也在,一起來聽聽吧。”往堂屋走了兩步之後,玉書回頭對著朱傳文說道。

“好,那我叫上鮮兒,我們也聽一聽,是什麼好訊息,讓你夏先生還特意跑來放牛溝一趟。”

玉書的一臉神秘,倒真是勾起了朱傳文的一些興趣。

成功聘上鎮上學堂的先生之後,任誰見到了玉書,都應該稱一句先生。

雖然隨著滿清末路,讀書已經沒有科舉這一條坦途。

但普通百姓對文化、對知識的尊重,並沒有減少分毫。

“大哥,你又調笑我了。”

“哪有,就算是教的小學堂,你也是正經的先生。”對於這一點,朱傳文還是很尊重的。

朱傳文手下挺缺人才的,關外教育方面,還是有一點欠缺。

識字的都不多,文化普及率真的不太行。

玉書在小學堂教書,算是在幫朱傳文培養人才。

“大叔,大娘我來看你們了!”

“玉書,你來了,家裡有剛摘回來的瓜,你快來嘗一嘗。”

對於玉書,朱魏氏比對秀兒還是要更熱情一些。

主要是秀兒那邊,傳武不樂意,朱魏氏就不好太熱情回應。

“大爺、大娘,咱家今年種的瓜真好,又大又甜,誰家的都不如咱家的好吃。”

作為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兒,玉書如果願意的話,那就可以比誰的嘴都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