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兒,咱們跟爹孃一起會回屯裡住一段吧。”

不願意應付鎮上的人情世故,朱傳文就準備帶著鮮兒回放牛溝住一段。

雖然有一點改變世道的心,但朱傳文也不願意完全出賣自己。

如果不是不想管太多的事,朱傳文也不會放任自己地盤的民政,給當地的鄉紳自理。

“好...我也想回屯子裡住一段,陪陪爹孃了。”

鮮兒臉色陰晴不定的變了幾變,最後還是應了下來。

鮮兒並不是對屯裡,對朱開山和朱魏氏有什麼意見。

相反因為鮮兒舍了爹孃,跟朱家闖到了關東。

朱家一家都很善待鮮兒,相處的都很好。

朱開山和朱魏氏不要鮮兒照顧,讓鮮兒住在鎮上就是例子。

主要是兩個人成婚七八年,都沒有要孩子,鮮兒有點愧對兩個人。

“你放心,爹孃那邊我來應付,不會讓你為難的。”

兩個人這麼長時間沒孩子,前幾年是因為朱傳文考慮著鮮兒的年紀不大,有意不要。

後面就是朱傳文被滿清收編,常時間在外駐守,兩個人聚少離多,沒有要上,畢竟這種事還是要講究一點緣分。

“老朱大叔,你們一家的辮子呢?”

回屯之後,老朱家先被別人注意到的就是頭上的辮子沒有了。

“剪掉了,都是民國了,誰還那留腐清的辮子。”

朱開山邊趕車,邊對著屯民回道。

“剪了好,剪了乾淨利落……”

“這不是跟假洋鬼子一樣了嗎,難看死了!”

屯民礙於老朱家的身份,不管心裡怎麼想,表面都是支援稱讚的態度。

但小孩不在意這些,沒那麼多的顧及,心裡怎麼想也就怎麼說。

這屬於審美的扭曲,二百多年的思想毒害,想要扭轉需要時間。

“你們都是誰家孩子,哪一個都不能跑,都給我把辮子留下,要不然一個都別想跑。”

朱傳文對著一群看熱鬧的小孩威脅道。

“快點跑啊,我不要被剪辮子!”

一群小孩立馬作鳥獸散,孩子受到的教育就是遠離兵和匪,對朱傳文的身份天然畏懼。

朱傳文就算友善,起碼也相當於巡捕的威懾。

放牛溝和元寶鎮的孩子,熟悉民團的風格還好一些。

在其他地方,朱傳文的名聲,說是可以止小兒夜啼都不奇怪。

“跑也沒有用,在放牛溝不允許還留辮子的娃娃存在。”

朱傳文在心裡想到,那些成年人也就算了,思想固執,不好改變你,但孩子可塑性強,不好耽誤。

回去就要跟里長商量,要把孩子的辮子剃了。

然後進行一些新式學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