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得到‘一刀鮮’的指點,一直是我幾年來最大的心願。”

“那好,我們這就開始吧。”

簡簡單單的兩句對話,卻似乎有著一種奇妙的魔力,現場立刻安靜了下來。諸人臉上都掩飾不住興奮的表情,他們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就要到來了。

“一刀鮮”對姜山,這不僅是當今兩大頂尖名廚的對決,這場對決更濃縮著兩大家族數百年來的恩恩怨怨。

主持比試的,仍然是主座中的曹家老者。

“姜先生,請你先隨服務員到後廚選料、烹製。”老者對姜山說完,目光在眾人身上掃過一圈,鄭重地宣佈:“根據事先的約定,這次比試,雙方所採用的原料為:‘百魚之王’。”

老者最後四個字輕輕吐出,除了不明就裡的徐麗婕之外,在座的眾人全都嘩然,驚詫議論聲此起彼伏。

“什麼!?”

“百魚之王?”

“那……那可是……”

就連素來樂觀不羈,似乎對一切都不在意的沈飛,此時也板起了面孔,一副愕然的表情。

“這‘百魚之王’到底是什麼東西呀?”看到眾人如此激烈的反應,徐麗婕拉著沈飛,迫不及待地詢問。

沈飛搖了搖頭,苦笑著吐出兩個字:“河豚!”

“百魚之王”;

“魚中西施”;

“天下第一鮮”;

……

這些眩目的稱號全都屬於同一種魚類:河豚。

河豚魚俗名氣泡魚,長相奇特。其身體呈圓筒狀,肚子極為肥大;眼小而內陷,口若櫻桃,上下頜上各生一對鑿狀牙齒,以蝦、蟹、魚等為食;面板表面光滑無鱗,雪白的魚肚和魚背上有橫條狀的斑紋,胸鰭後方有則有一對黑色斑塊,沒有腹鰭。

河豚魚名聞天下,首先當然是因為它的美味。

我國食用河豚的歷史源遠流長,公元二世紀的《山海經》中即有相關記載。戰國時代,吳越之地盛産河豚,吳國成就霸王地位之後,奢侈淫華,歌舞昇平,河豚被推崇為極品美食,吳王夫差更將河豚與美女西施相比,河豚肝被稱之為“西施肝”,河豚精巢被稱之為“西施乳”。

宋代大學士蘇東坡可謂古往今來河豚食客中名氣最大也最為痴迷的一位了。對於河豚,他不僅有過“食河豚而百無味”的絕妙贊頌,更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如此種種,河豚的美味,可想而知。據說能夠親口嘗到河豚滋味的人,你就是當場猛扇他的耳光,他也不會捨得丟手。

然而更多的人,卻把河豚魚視為洪水猛獸!

與蘇東坡同處宋代的詩人梅堯臣也曾留下一首五絕,描繪出河豚魚令人心悸的一面: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

梅堯臣絕非危言聳聽,河豚魚確實能致人於死地,因為它的體內含有一種特殊的毒素,而且是劇毒。河豚毒素的毒性比氰化納還要大一千倍,一條河豚魚足以讓七八個成年人中毒身亡!

號稱世間最鮮美的魚類卻帶有可怕的劇毒,這也許是造物主對天下食客開得最大的一個玩笑吧?

河豚,便如一個面貌嬌豔卻又心如蛇蠍的傾城美女,讓人又愛又怕。你無法抵擋她的誘惑,可這種誘惑又是同致命的危險相伴而來。

總有很多人,在誘惑面前是看不見危險的。在江南一帶,自古嗜食河豚。因河豚體內毒素多集中於卵巢、肝、腎、腦、腸、眼、鰓、血等部位,饞嘴的食客認為透過細致的清理、沖洗,是可以吃到無毒的河豚肉的。

確實有很多人吃了這種精心料理過的河豚,在大飽口福的同時亦安然無恙,但另一個事實是,僅江南一地,每年因食用河豚而中毒身亡的人便數以百計,以“死如麻”來形容毫不誇張。

在任何時候,食用野生河豚都具有極高的危險性,所以江南一帶流傳著一句民間俗語:“拼死吃河豚。”

相傳昔日有人曾燴制一桌河豚,請蘇東坡赴宴。蘇東坡坐下之後,二話不說,甩開膀子就吃,直到酒足飯飽,才問友人:“河豚劇毒,食之可喪命,知否?”友人點頭,蘇東坡把筷子一拍,長嘆一聲:“據其味,雖死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