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平倭(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是拳道神最後的懇求了,我不忍……”元好如此說道:“這是我答應他的……”他略有些為難的看著眾人。
“陛下答應了,我可沒有答應,這家夥也吃了不少中原人吧。”步驚雲的話語聲極冷。
“這……”元好還有些遲疑。
但步驚雲卻容不得他繼續遲疑下去。他上前一步,二話不說的將手中的絕世好劍朝拳痴的腦袋上抹去。
只見玄光一閃,拳痴的腦袋就滴溜溜的從他的脖子上滾落下來,劃到了拳道神的身邊。
步驚雲的動作如此之快,讓元好“阻攔不及”。當下元皓給了步驚雲一個贊許的眼神,便命人將拳道神父子給安葬了。
作為一個有底線的君主,他終究不可能饒過拳痴這樣吃人狂魔的性命。
幹掉了天皇和拳道神,抓住了倭國的那些武道精英,元皓這一夜的防守反擊算是大獲成功了。隨著這些人或死或擒,元皓已完全可以宣佈自己拿下了倭國。
因為在這些人之後,倭國已經沒有任何抵抗力量了。畢竟,這些人都是倭國的精英!
事實也正是如此,當元皓收拾好了稍顯有些狼藉的戰場,在天光大明之後,起身帶兵前往京都。此時的京都早已聽到了昨夜的訊息,京都上下完全誠惶誠恐,不知所措。
天皇戰死,精銳的覆滅,敵人的兵臨城下……留在京都倭國的那些文武頓時吵翻了天。無論天皇、拳道神是否該死,但他們都已經死了,如今的局面壓到還活著的這些人頭上自然令他們頭疼無比。
有人提議整軍備戰和元皓這些入侵的中原人血戰到底,但更多的人對此卻默默無言,還有一些人則提出:“全國的精銳加上天皇和拳道神兩大高手都不是那些中原人的對手,我們又怎麼和中原人抗衡?倭國已經不行了,中原人勢大,我們必須積蓄力量,儲存家名……家族的延續大過一切!”
他們擲地有聲的說道。
“你們……”主戰派的人氣急:“你們忘記了自己是倭國人麼?”
“倭國人?我們沒有放棄自己的身份。只若是按照你們的方法強硬的抗衡到底,所有的倭國人都死絕了……這倭國還有存在的必要麼?
國家是因為人的存在才有的,沒有人,國還算是一個國麼?一死了之,是最簡單的。但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忍辱負重,以待天時。你若想死,沒有人阻擋你,但是……你不能阻止我們的行動!”另外的那些人大聲反駁。
行動?什麼行動?自然是……投降!出於倭國人跟隨強者的傳統,出於倭國人對家族的重視,終究還是主和的人以及沉默不語的人佔了上風。死硬到底的人雖然有,但終究還是少數。
如此激烈的爭執了一番,在經歷了交易,背叛,血腥之後,倭國的人們當即決定代表倭國向中原人投降。
在元皓的大軍抵達京都城的時候,京都城城門大開,留守京都的那些想要投降的公卿都白衣負荊,向跪拜於地,手捧倭國鎮國之三神器向元皓表達投降之意。
倭國人投降了!心中滿意的元皓冷冷的看了他們一眼,讓左右將他們這些人扶起,然後策馬在他們恭敬的帶領下進入倭國的皇宮之中。
他跨入皇宮大門,當下便看到被數千倭國武士執拿的倭國皇室中人和那些並不同意投降的倭國高官、門派的後代都被執拿著,身著白衣的跪在地上。
元皓迎著他們目光進入倭國皇宮的大殿。在進入大殿的紅毯夾道之上,他感受到了這些人的惶恐而某些刻骨銘心的仇恨。
元皓聽他們介紹,在人群中找到一兩點醒目而璀璨的星光,心中暗嘆:“小小的倭國也還是有些人才的。只是彼之英雄,我之仇寇。對於這些倭國精英我還是需要一番,整理炮製才行。”元皓想著,卻在自己的腦海裡醞釀處理倭國的辦法。
作為中土的皇帝他眼下滅亡了別人的國家,倒也很有必要拿出一套方案,來處理這新到手的領地。
如此一眾人走到皇宮正殿之上,元皓便示與自己同來的問湊湊念誦平倭詔: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茍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醜絕無神,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皇土,欲興吞併之意,指染神器之心,窺我中原神土。
於是,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神京國都之境,鋒鏑交加,至使皇朝肋卵,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中原,乃家邦之所,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神庭不再,誰其懷德,外寇逃罰,誰其畏威。況天下崩分已久,百姓急盼統一。
故遣王師,第加薄伐。京城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敵首神武一夫者,更暗含陰謀,欲行卑鄙之事。
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並協一心,封其海岸,入其京都,直搗其腦。
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
鴻雁來歸,萬敵臣服,負手而降,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細川正秀等三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兇逆之鑒戒,大洩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茲用佈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幹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
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徵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諮爾多方,宜悉朕意。”
詔書一出,卻是宣告了東徵倭國的結束。
接下來的事情,不是對國外,而是對國內——即使是對倭國的處置也是如此,元皓已然有意滅了倭國的社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