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淘沙賊的四大手藝(第1/2頁)
章節報錯
死胖子不以為然的說道:“我們淘沙賊的這套‘望聞問切’,那可比迂腐老中醫的講究多了。”
我瞥了他一眼,說:“差不多得了阿,自己舔自己誰還不會阿。你倒是跟我說說你們淘沙賊的‘望聞問切’,我聽聽是有多講究。”
“那講究多了,三天三夜都說不完。胖爺爺我給你大概瀏一下,先說首字‘望’。
這‘望’就是望氣。那古時候都比較迷信,信奉風水寶地之說,因此,下葬的墓陵多選在風水寶地之中,所以我們淘沙賊一旦遇到群山環抱、清水相繞、山勢綿延起伏、風景秀美的地方,或是土層深厚、氣候幹燥的地方,就會詳細檢視。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些大型的、且沒有地面標誌的墓葬。
時間一長,我們單是‘望’這一門手藝,都編出歌謠心得來了。”
“喲喲喲,還歌謠心得,那你給我唱唱。”
“嘿嘿,你小子可聽好了,有些人叫我胖爺唱,我還不肯賞臉呢。”死胖子咳嗦兩聲,正了正嗓子,開口唱道:“秦埋嶺漢埋坡,山隨水曲抱彎彎,飛蛾就在墓上邊,雪花飄過立成鹽,雷電交加定有墓,朽木附近你別找,有墓就在山嶺間......”
受死胖子的帶動,擱旁邊打盜洞的幾個人居然也跟著哼唱起來,雖然幾個大老爺們的嗓子不咋地,但語調裡真的別有韻味。
唱完後,死胖子一拍我後背,嘚瑟道:“你胖爺唱的咋樣!是不是都能比得上‘梨園’的那些名角了?”
“你這破鑼嗓子快得了吧,接著給我說說餘下的三門手藝。”
“你這小子,沒勁。”死胖子叨叨完這句話後,繼續說道:“再給你說這‘聞’字阿,它呢是有著兩次意思,一種是嗅氣味,一種是聽聲音。
前者我不再和你廢話了,剛都給你親身示範了,後者我給你細說說。
一般的大型古墓,雖然在埋葬時回填夯實了大量的泥土,但是,由於年代久遠,這些泥土必然會産生自然沉降,有的就出現了外實內空的現象。這種“外強中幹”的陵墓一旦受到較大震動,如打雷等,地表所發出的聲音就與別處的聲音不同。
清朝的時候,我們淘沙賊裡出了個能人,叫焦四。他老人家呢,是民盜出身,也就是掘土夫子。雖然他身份沒摸金校尉金貴,但‘聞雷聲,辨墓室’是他琢磨出來的。”
“那他後來有沒有當上你們淘沙賊的行主?”
“憑他老人家的能耐,相當行主完全是板上釘釘的事,可惜的是,他浪蕩慣了,沒接下。”
“哦哦,那‘問’字又是啥手藝?難不成是問話?”
“差不多吧,我們淘沙賊為了查詢陵墓是需要多方面彙聚訊息。
民間傳說中就流傳著許多古墓的故事,於是,我們四處遊串,遇到一些較為荒僻、又很適合建陵墓的地方,就裝模作樣、一本正經地向當地人“詢問”歷史,出過什麼顯赫人物,有沒有發生過一些奇異現象等。
有時候,我們還會從一些流傳下來的兒謠中,推斷那裡有墓室的存在。”
“兒謠都能叫你們推斷出那裡有墓來?”我有些難以置信。
死胖子一本正經的跟我說道:“你可別小瞧兒謠。我告訴你,這歷史阿,就是個任人打扮的小丫頭,誰想給它改模樣就能給他改模樣,一改朝換了代,那個帝王不想著叫史官記載自己的好,記載上個朝代的錯,其中再貼油加醋那麼一寫,甭管正史還是野史,其中肯定和真實情況差上不少,但唯獨兒謠不會出錯。
你想想阿,兒謠兒謠,啥叫兒謠?孩子們編唱的謠歌!它們不當官不當王的,不會偏袒誰,也不會向著誰,就是把自己親眼見到的,聽到的,唱出來,所以說,老時候傳下來的兒謠反倒比史書更真實。”
我發自內心的稱贊道:“可以阿,這果然行行裡面都門道,你要不跟我說這些,我怕是這輩子都不會知道。”
“那可不咋滴,我們淘沙賊......”叫我一誇,死胖子頓時膨脹的上天了,嘴裡面又跑起火車了。
“得得得,你停停先,咱把最後一個‘切’說完了不行嗎。”
死胖子知道自己扯遠了,撓頭一笑,繼續說道:“這個‘切’阿,其實你也見識到了。”
“下洛陽鏟?”
“嗯,不過下鏟只是‘切’中的一步。“切”字總的來說,就是對地表進行深入詳細的勘察,然後透過鏟子帶上來的土層來判斷是否存在墓室,以及墓葬的年代。”
“墓葬的年代?光看個土,你們就能判斷出年代來?”
“看土當然不行,得看土裡帶出的東西。
下鏟帶出的土中,往往會有一些金屬、陶片、木屑、硃砂、坑灰等雜質,我們淘沙賊可以根據金屬、陶片來判斷墓葬所屬的年代。而一旦確定了墓葬的年代,就基本上對整個陵墓的內部瞭如指掌了。
再加上任何朝代墓內的物品擺放都有其規律。根據這些規律,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墓室結構、陪葬品的擺放規律、主墓室和耳室中有什麼。
一般情況下,西周墓埋藏很深,短時間內盜掘有很大的難度。漢墓結構強度低,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基本都已經塌陷了。除了一些個別大墓外,漢墓一般是不用磚的。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用來放隨葬品。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明清墓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