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爾打算採用分食制的方法來做菜上菜。

這樣能保證每一個客人都吃到每一道美食。

不錯過任何一個。

陳爾將十個廚師分成了兩撥。

五人準備熱菜的配菜,五人準備冷菜的配菜。

陳爾將詳細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項告訴了他們,然後自己來處理幾道比較複雜的食材。

首先要做的是燉菜。

燉菜需要的時間長,所以要先做。

一共準備了膾魚蓴羹、駝蹄羹、甘露羹、仙人臠等四個燉菜。

仙人臠做法是四個當做最簡單的。

駝蹄羹是最複雜的。

駝蹄羹是陳爾升級食譜後得到的一道美食。

華夏人食駱駝歷史很久了。駱駝中的駝峰、駝乳皆可入饌,製作成美食。

如今更是成為了一道sx名菜。

駝蹄羹最著名的莫過於明朝董斯張編的《廣博物志》中引《晉書》說,“陳思王制駝蹄為羹,一甌值千金”。

陳思王就是曹植,甌是盆盂類瓦器。

這裡指一道駝蹄羹價值千金,確實令人瞠目。

駝蹄羹在魏晉時期很流行,一直到了隋唐時期,逐漸成為了一種貴族美食。

唐朝時,駝蹄羹出現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暖客貂鼠裘,悲喜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可見駝蹄羹確實是道千古留名的美食。

而且風味獨特,口感絕佳。

現代社會,駝蹄在大餐館或者大酒樓裡不算特別稀罕的東西,可是上好的駝蹄就不容易得了。

晉朝郭璞的《山海經圖贊》中就有“橐駝贊”,稱“駝惟奇畜,肉鞍是被,迅騖流沙,顯功絕地,潛識泉源,徵乎其智”。

駝蹄無甲,陷沙不深,舉趾高,所以踢沙如飛,顏色蒼褐。

古人說,駱駝能負重千斤,日行三百裡,全身負重最後都在四蹄上,駝蹄由此陽氣最烈。

這樣在沙子中灑脫踢飛之蹄,脂膏更有韌度,所以以它為羹,即使掌軟爛後,亦只剖以細粒,在配料襯託下,粒粒晶瑩可愛。

所以,上好的駝蹄都需要符合“負重千斤,日行三百裡”這個條件。

駝蹄經過飛沙走石,不斷地行走前進,韌性才足,滋味才美。

可是,正是因為這樣,駝蹄處理起來才更加麻煩。

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