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呀嘛小二郎,揹著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呀,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孃。”這首兒歌是村中學童們都會唱的。

對於小孩子來說,你給他講什麼大道理,遠沒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來的有意義。

老族長每當聽到這首童謠兒歌,就捋著鬍子頻頻點頭,開心的嘴都合不上。

這首童謠可是出自生哥兒之口,就連夫子方克勤都誇讚連連。

鄭長生無意之間隨口唱出來的這首後世兒歌,可以說開闢了對幼兒學童勸學的一個先河。

雖然四六不成句,對仗也不工整,但是很押韻,而且朗朗上口易學好記。

初聽到的時候,可是把方克勤驚訝的不輕,勸學詩古之以來,名士大儒所作甚多。

流傳至今最為廣泛的有顏真卿的七言律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首詩前兩句透過對學習環境的的描寫,來表達年少讀書應該勤奮;

後兩句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勤奮學習,要有所作為。

還有宋真宗趙恆的:“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可以說紅果果的講述了讀書的各種好處,用以激發學子勤奮向學。

但是這些對於青少年或許有激勵之作用,但是對於幼稚孩童來說就未必了。

還不如鄭長生的這首童謠來的直接,雖然沒什麼華麗的語言,也沒有什麼驪四駢六的對偶,可是卻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激發、鞭策孩童向學。

這就是一首簡單的童謠兒歌,鄭長生的本意可沒那麼高深。

但是經過夫子方克勤的分析和昇華,把這首童謠上升到了勸學的高度,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村中的徭役工程一如既往的開工,黃土鋪設其上,幾百斤重的石夯,在五六個虯狀有力的漢子手中,如同玩偶一般輕鬆寫意,高高的拋起,又重重的砸下。

豁牙子鄭老六用他那漏風的嘴戲謔的喊著號子:“都說孩他姨的腿白呀!”

其他抬夯的漢子們齊聲的:“夯嘿!”

“過兩天她就來呀!”

“夯嘿!”

“心裡起了火呀!”

“夯嘿!”

“忍不住下手摸呀!”

“夯嘿!”

“她給了我一腳呀!”

“夯嘿!”......

粗鄙的鄉村漢子用戲謔自汙的方式,為繁重的活計新增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儘管此刻是嚴冬時節,可是鄭家村的人們熱情高漲的幹著手裡的活,有的都脫下了棉襖,只穿一身單薄的麻衣。

寒冷是擋不住熱情、激情的。

這是多少年來都沒有的事,現在生活好多了,就算是貧困之家,現在也能填飽肚子了,況且服徭役就在自己家門口,這好事上哪裡找去。

之前都是一幫窮苦哈哈,裹腹都難,臉上是整天的愁眉苦臉的。

可是現在,大家臉上都見了笑模樣了。

笑,人們這一抒發內心感情的方式,有多久沒有見到了,鄭家村的人心裡自然有數。

日子越過越好,誰還能阻擋開心的笑顏?

糕點、面偶、野菊村中的人跟著生哥兒家,著實是賺了不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