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在桌上的茶水慢慢被陽光蒸發, 只餘下淺淺的茶漬印, 馬逐溪手指撚著衣袖, 看了一眼被宮七捆成粽子型的鄭勉, 慢慢道:“在下倒不覺得, 此事是侯爺所為。”

李晃嘲諷出聲, 道:“你是他的人,你當然這樣說。”

馬逐溪道:“太子殿下不相信侯爺?”

李晃搖著描金扇, 不以為然道:“信, 孤為何不信?縱然全天下的人都反了,定北侯也絕不會反。”

世界上就是有這麼諷刺的事情,所有的皇子,所有的諸侯世家, 都相信秦家對大夏朝的忠心,但到了天下百姓這裡, 秦家的信譽就非常低了。

一是因為秦鈞素來的作風太過跋扈, 落了不少人的口實, 二是秦鈞這個人, 也不屑於替自己辯解,誤解越來越深,以至於發展到這種地步。

後世的民族英雄嶽飛,若是知曉了秦鈞的事跡,指不定會無語哽咽淚千行,他要是有秦鈞這不被君王朝臣懷疑的命,至於被莫須有的罪名弄死嗎?

想他一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收複河山, 至死都沒能換來趙家皇帝的信任,再瞧瞧秦鈞,臣子能幹的,他都幹了,臣子不能幹了,他幹全了,什麼殺皇子囚皇帝,無論哪一條,都能被人拉出去五馬分屍了。

時也,命也。

再受百姓愛戴有甚用?還不是一樣的大業未成身先喪。

不知嶽飛人頭落地的那一瞬,不知會不會後悔自己沒能揭竿而起,讓趙家昏庸的皇帝斷送了他的人生,也斷送了中原百姓的百年安穩。

民族英雄嶽飛是完全有理由有立場自立為王的,但對於秦鈞來講,他別說自立為王了,就連官職再往上面升一升,都站不住腳。

於天下百姓來看,李家皇帝待得最為親厚的,就是定北侯一脈了。

多年前秦家戰敗,正德帝非但沒有追究秦家的責任,更是力排眾議,讓秦鈞繼續領兵,單是這一點,秦鈞就應該對正德帝感恩戴德做牛做馬了。

哪知得勝還朝的秦鈞身上血跡還未擦幹,就開始風風火火殺朝臣了。

世人不知秦家戰敗,是被奸人出賣以致滿門戰死,更不知秦鈞能統領軍隊並非正德帝力排眾議,恰恰相反,正德帝當年下的聖旨,是要秦鈞交出兵權。

世人知道的,只是秦鈞暴虐,濫殺無辜,卻不知秦鈞殺的那些朝臣,全是通敵賣國的奸賊。

世人知曉的李家皇帝待秦鈞甚為親厚,也不過是秦鈞勢大,正德帝不得不親厚罷了。

若論親厚,如今的李易,時不時給秦鈞添堵的李晃,甚至於殺秦鈞不成後來變為招降秦鈞的李曇,都比正德帝待秦鈞待的好。

身為臣子,秦鈞的權利已經到達了頂峰,秦鈞懂這個道理,李晃也懂。

李晃看了一眼秦鈞,慢悠悠道:“孤相信侯爺不會反,有甚用處?縱然孤為此時降下旨意,世人也只會說孤被侯爺脅迫,不得不降旨。”

“所以侯爺啊,你還是好好想想,怎麼讓天下人相信你不會反。”

說實話,秦鈞挺好奇秦鈞是如何作成這種地步的。

明明是一個不世出的絕世悍將,怎就落了個到處不討好的地步?

雖與太後李易處同一個陣營,但據他所知,太後不爽秦鈞很久了,他若是能給秦鈞添點堵,在不傷害李易的利益下,太後還是頗為樂意見到的。

再提提朝臣,恩,朝臣之中與秦鈞交好的人寥寥無幾,一個個巴不得秦鈞早點去死。

至於四方諸侯,那就更不用提了。

諸侯們相信秦鈞沒有謀逆之心,但不代表著他們會幫助秦鈞,更有甚者,還頗為希望秦鈞早點被人料理了,秦鈞若是死了,三州之地的兵力,可不就是任由他們瓜分了嗎?

人吶,能活到這種遭人惦記遭人恨的程度,也是一種本事。

李晃收回視線,目光在馬逐溪身上游走。

大才,委實是大才,只是可惜,杜雲彤先他一步收在麾下了,若是不然,倒可以為他所用了。

想到這,李晃又忍不住埋汰鄭氏一番。

空有忠心沒甚作為,沒甚作為也就算了,還會時不時拖他後腿,就好比今日,若不是突如其來的殺手,滎澤鄭氏的名聲必會一落千丈,被世家學子們群起而攻之。

雖然鄭氏的名聲本來也不怎麼好,但李晃覺得,若沒有出了鄭家調換學子文章的事情,以鄭家在中原之地經營多年的勢力,還會成為他不小的助力。

但出了這宗事後,別說鄭家成為他的助力了,只怕鄭家自顧都不暇了,哪還有精力去幫助他奪嫡?

靠不住啊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