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好像是的,但是老師,善有善報,那劉奶奶難道就不能不生病嗎?街角的王大叔家裡難道就不能不遭賊?”

孟懷還是無法想通。

既然好人有好報,那為什麼還要用這些磨難來折磨那些好人?

這不是善有惡報嗎?

對此,夫子則解釋道:

“那你讓他們怎麼做?

孟懷,你要記住,生病這件事,是不可避免的,無論王侯將相,還是乞丐貧民,他們都會生病。

無非是有的人身體好,注意衛生,不會生大病,有的人身體差,經常生病,甚至可能一病不起。

這些確實是跟財富有關,但卻沒有必然的聯絡。

自然也跟善良還是邪惡沒有半點關係。

你那劉奶奶生病了,這或許是她身體不好,或許是她年齡大了,或許是她平時吃不好穿不好,或者是受涼了,但這都跟她是否善良沒有關係。

跟她善良有關係的是,在她生病的時候你們去看了,去世的時候你們去守靈了,到現在還懷念著她。

你們劉奶奶對你們有恩,然後你們報答了,這件事就算完結了。”

“難道就這麼完結了?”孟懷有些難以接受。

“不然呢?難道要你們請一位神仙把她治好不成?

你們沒有這個能力。

也沒有這個機遇。

你換著角度來想,如果你們的劉奶奶對一位富家子弟有大恩,而且那位富家子弟也記得那份恩情,是不是當你們劉奶奶生病的時候,那位富家子弟就能請名醫過來,給她老人家治病?

如果她對一位仙家子弟有恩,是不是那位仙家子弟會願意給出一枚靈丹妙藥,救她脫離疾病?

你們沒有這個能力,而且你們那位劉奶奶對你們的恩情也沒到那個份上,所以你們只能做你們力所能及的。

就像你之後舉的那個被賊光顧的好人家。

他的街坊鄰居們曾經受到過他的恩惠,在他遭遇苦難後,你們也願意幫他,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你們只給對方的幾升米,解決了對方的吃食問題,但是卻沒有把自己的家底全部掏出來,補償給他,也沒有追著喊著要去把那盜賊給找出來,把他給打死。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不值!或者說,他曾經的恩情不值得你們付出那麼多,也不值得你們冒這樣的風險。

老師這句話雖然說的殘酷了些,但社會的本質就是這樣,每一件善事都有著各自的考量,都有著各自的重量。

不能說你給我一個饅頭,我就對你掏心掏肺,甚至賣命一生吧?

這樣的人雖然也有,但很少很少!

大家在回報的時候,都只會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適當的給出回報,而不是傾盡所有。

這點你們要特別注意!”

聽到這話,孟懷沉默了許久,最後還是道:“老師,學生還是不喜歡從利益角度來考慮善事。學生認為,行善應該憑藉著自己的善心,而不是回報的大小。”

“這麼說確實沒錯!確實有人這麼做!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這樣做的人很少?

因為真正能無私幫助別人的,真的很少很少。

之前老師已經講過這個問題,善出現的最初形態就是互幫互助。

你要注意,這裡面有個‘互’字。

也就是說,我幫助其他人的時候,也希望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也來幫助我。

不然我又不是傳說中的聖賢,又不是吃喝不愁的大富豪,哪有那麼多心力去幫助別人?

這個善的出現,本來就是跟利益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