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奏議,分封諸子為王,坐鎮燕、齊、楚邊遠之地,諸位愛卿可有何異議?”

半晌過後,見群臣一個個滿含期待的目光,嬴政抬起頭來,目光緩緩掃過大殿,異常的平靜。

蒙恬迎向嬴政的目光,心裡驀的一驚。這樣的目光,蒙恬曾經見到過,那還是十多年以前,嬴政說起如何應付嫪毐叛亂的時候。

嬴政的性格相當堅韌,越是面臨壓力的時候,處事反而愈加平靜。

“陛下,臣有異議。”

大殿之中,突然傳來一聲突兀的聲音。

眾人的目光,紛紛望向聲音傳來的方向,只見李斯如同興奮的鶴鳥,竟然站了起來。

李斯拜師荀子,學王之術,深諳法家學說。韓非入秦之前,嬴政研讀《商君書》,有不懂的地方,常與李斯探討溝通。因著這樣的機會,李斯與嬴政,並不僅僅只是君臣的關係。

如果不是因為身份,兩人很可能結為知己。

憑著對嬴政過往的瞭解,李斯心裡確信,嬴政並不贊同分封諸子為王。

只要嬴政不贊同某事,即便群臣再怎麼堅持,這件事一定通不過。

這個時候,李斯不介意充當嬴政的先鋒。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攻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李斯學問淵博,對於周平王東遷以來的歷史,極為了解。在他看來,周代分封諸侯,根本不是像儒家所說的那樣光鮮。

“國與國之間,根本不會有親族那般的脈脈溫情,而是以根本的利益為準。兩國若是產生根本的利益衝突,國君之間即便為父子兄弟同族,亦不免兵戎相見。分封諸子為王,王與王相爭,必矣!”

儒家主張君子不言利,法家則不一樣,厲害關係,明明白白的說出來,沒有絲毫的侷促。李斯的這番言論,雖說給期待封王的秦國眾臣澆了一盆冷水,但不可否認,李斯說的是事實。

善言不美,美言不善。

李斯的話,聽起來讓人很不舒服。

國家之間,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國家實力。國家弱小,國君天天講仁義,仍然免不了亡國的命運。

“廷尉所言差矣。”

孔鮒擁護分封制,當即站出來反駁李斯“廷尉只看到,分封之後,列國有相爭。可廷尉卻選擇性的忽視了,分封諸子,共建諸侯對周室的拱衛作用。武王伐商,攻克朝歌,奈何天妒英傑,武王早早駕崩,留下幼子成王。

成王年幼,周公輔政。管叔、蔡叔反叛,殷商殘餘勢力趁機作亂,周室面臨動盪之虞。當此之時,魯國發兵攻武庚於南,呂公望攻管叔、蔡叔於北,順利平定叛亂,威懾淮夷。試想武庚、管叔、蔡叔叛亂,外無諸侯強援,周室豈能輕易平定叛亂?”

成王剛即位時,周公旦攝政。主弱臣強,人心不定,群臣疑心,剛剛攻滅商朝的周王室,可以說處在風雨飄搖中。一個處理不好,剛剛建立的周王朝,很有可能二世而亡。

跟秦王朝不同的是,周武王安排的託孤大臣周公旦,自身文韜武略,極為有才幹。嬴政駕崩後,胡亥依賴的趙高,心懷叵測,迫害朝廷大臣,陷害領兵平叛的將領。

趙高的所作所為,怎麼看,怎麼覺得是山東六國留在秦國的死間。怪不得後人附會,說趙高本為趙國王室後裔,忍辱負重,志在亡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