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朝堂上的郡縣與分封之爭,在史書上只有寥寥幾筆,頗為平淡,但內裡的波瀾,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楚。

郡縣制,分封制,反反覆覆,直到唐代以後,中國人才普遍接受,郡縣制優於分封制。即便如此,明代朱元璋建國後,仍然分封九個兒子為藩王。

千年的爭論,匯聚於秦國朝堂,爭論何其激烈。

“昔者武王伐商,分封諸子宗親為諸侯,拱衛周室。今者陛下諸子,年紀漸長,外鎮燕、齊、楚偏遠之地,為陛下分憂,何其幸哉!”

左丞相馮去疾沉吟良久,開口附議王綰的奏議。

秦國兼併六國後,除了學習周武王,分封諸子為王,尚沒有其他可以借鑑的經驗。順著前人的路走,總不會錯。

“臣附議。”

御史大夫馮劫、郎中令常頞、內史麴騰、奉常孟建、太僕何射虎、衛尉呂恢、少府陳馳等諸多大臣,齊聲出言,支援王綰的奏議。

“陛下,燕人自傲,齊人狡詐,楚人剽悍,守尉恐不能制。唯有置王,大軍坐鎮,方能震懾當地人心,使之不能逆反之心。”

宗正樗裡矜強忍著內心的激動,斟酌著言辭,向嬴政請奏。

分封諸子為王,以樗裡矜為首的秦國宗室,舉雙手雙腳贊成這樣的提議。

嬴政的子女不多,兒子女兒總共才二十人,公子只有八人,剩下的全是公主。按諸夏傳統,尚沒有女子封為諸侯。山東六國故地這麼大,封邦建國,除開嬴政的公子,秦國的宗室公子王孫,或許有封王的機會。

大殿內坐著的秦國宗室,一個個內心狂跳,飽含熱切的目光,不約而同的瞥向嬴政,期待他說出一個“可”字來。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天下初定,人心不齊,心不向秦,陛下誠能封諸子為王,外鎮遠藩,內懾強臣,社稷定能長存也。”

淳于越抬起頭來,目標悄悄的打量著秦國宗室,心裡尋思著,這裡誰會得封齊王呢。

“臣附議。”

這一次,博士們難得的保持了一致。

秦國兼併天下,列國消亡,諸侯不存,習慣了周遊列國計程車人,感到非常不習慣。秦國徵召天下博士,奉養在咸陽,又能有多少人。

可一旦天下分封諸侯,情況就不一樣了。

在秦國過得不如意,士人可以投靠諸侯王。得到諸侯王的賞識,日子同樣能過得滋滋潤潤。

以春秋戰國的歷史來看,山東的文風較盛,秦國的公子王孫,到了封地,必定因襲當地風俗。想著能成為諸侯王的座上賓,獲得子夏、段幹木那樣的榮耀,博士們的心裡面很激動。

杜陵、胡鰓等人,雙手撐在大腿上,努力的穩住身形,盼望著王綰的奏議能得到嬴政的認可。

分封諸子為王,不僅僅是公子王孫受益,秦國關中所有的有爵者,或許能擺脫有爵無職的尷尬局面。在座的爵二代們,或多或少都與秦國的公子們相識,不少人還與公子們存在聯姻。

公子就國,諸侯國內,一應職位,對應咸陽,一個不少。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丞相、御史大夫、郎中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