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文化人(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秦王政九年秋,荀師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撒手而去······”
蘭陵城外,往東南三里處,坐落著一處小小的墳墓。墳墓不高,不值得很是簡單,墳前的墓碑上,簡單的書寫著“蘭陵令荀況”五個大字。一位年輕的胖子,引領著蒙恬一行人,邊走邊介紹。
韓信帶兵進入蘭陵,才得知荀子早已去世,就葬在蘭陵城外。城中荀子的宅子內,只有一名胖子留守。
“真沒有想到,一代大儒荀子,就這麼默默無聞的走了,沒有留下多少波瀾。”
蒙恬上前,操起手中的鐵鍤,在墓前三步開外,挖下一個坑,親手栽上一顆柏樹幼苗。
春秋戰國時期,只有貴族死後,才能在墳前栽樹。荀子曾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入楚後擔任蘭陵令,但荀子本身並沒有爵位,安葬他的弟子恪守規矩,讓荀子的墳墓顯得很普通。
“這不合規矩吧。”望著墳前剛剛種上的柏樹幼苗,張蒼上前開口說道。
“荀子曾經入秦,對秦國法治評價頗高。更何況,荀子為秦國培養出廷尉、韓博士這樣的大才,墳前種上一棵樹,還是太輕了。”
蒙恬轉過身來,拍著張蒼的肩膀,輕笑道:“作為秦國廷尉的師弟,想不想去咸陽發展?”
荀子死於秦王政九年,秦國剛剛扳倒嫪毐、呂不韋,李斯尚未在秦國完全站穩腳跟。這麼多年來,李斯得到嬴政重用,以他強烈的功業心,只怕早已淡了與荀子的師生情誼。
“固所願也。”張蒼沒有矯情,答應得很果斷。
荀子死後,張蒼留在蘭陵,整理荀子留下的書稿,繼續刻苦自學。荀子的學問,偏重經世致用,學成之後,勢必要出山做一番事業。
眼下山東六國,只剩下齊國苟延殘喘,堅持不了多久。根本不用動腦子,張蒼心裡也明白,往後他的學問,想要投效,就只剩下秦國這唯一的一家門店了。
“好,很爽快,我蒙恬就喜歡爽快人。”
張蒼沒有讀書人的矜持,明明很想入仕,非得做出一副欲拒還迎的樣子。
“韓信,你派人傳令給蘭陵令,讓他重新修葺荀子墓,遷五戶黔首,到此守靈。”
中國古代,圍繞著重要的陵址,安排人守靈,照料陵墓,屢見不鮮。秦國攻滅六國,只是完成天下疆土的統一,想要實現七國人心歸一,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秦國必須得尊重文化人。
內心深處,蒙恬對荀子多有欣賞,不介意為荀子的名聲進行推廣。古代學問家的名聲,自身的學識很重要,但弟子推廣傳播的能力,則更為重要。
孔子生前沒有做出多少成績,但架不住他弟子多,眾多的弟子中又出了一個大商人子貢。子貢的生意做到哪裡,他就在哪裡宣揚孔子的聲名。太史公也承認,孔子能有盛大的名聲,子貢與有力焉。
離了蘭陵,蒙恬繼續率軍北上,不到三日,來到原魯國的都城曲阜。
曲阜這個時候尚沒有文化聖城的地位,遠遠望去,只是一座中等小城。魯國沒落後,曲阜就沒有怎麼發展。
孔子曾在曲阜講學,弟子三千,何其壯觀。孔子死後,儒家分裂為多個派別,子夏、子貢等人紛紛出走他國,還堅持留在曲阜的就只有曾參。
曾參至孝,不願離開父母遠行,繼承孔子的衣缽,堅持講學,麾下出了不少名人弟子。孔子的孫子孔汲,受業於曾參,作《中庸》。孔汲後來接替曾參的位置,又收了孟子為學生。
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對於曲阜的孔家,年輕人很少有朝聖的心態。蒙恬前來曲阜,不是來遊歷孔子故地,卻是孔子的九代孫孔鮒而來。
身為孔子的九代孫,孔鮒傳承家學,自幼苦讀,在齊魯之地的儒生中間,很有號召力。如果猜得沒錯的話,秦國統一天下後,徵召的博士中,當有孔鮒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