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韓王安的命運(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坐在隗林身旁的茅焦,抓著柺杖,身子氣得發抖,身子顫顫巍巍,對著李斯,怒目而視。
“荀卿怎麼教出了你這樣的學生?滅其國,愛其人,韓趙兩國,如今已為大王義兵所滅,這時無端妄起殺戮,是乃殺俘,而殺俘不祥也。”
來自齊國的茅焦,早年曾在稷下進修過,學問深厚,又有些膽量。勸說嬴政迎回趙姬後,嬴政以師禮待之,群臣對他頗為尊重。嬴政不喜儒生,但也樂得跟魏文侯一樣,做出一副禮敬賢士的態度來。
殺俘不祥的理念,源自道家的學說,儒生吸收後,對此頗為贊同。只是,秦人對於殺俘,卻沒有什麼罪惡感。
白起打仗的時候,每戰必殺俘,秦軍士兵們個個士氣高漲,樂於跟著白起打仗。後來白起自刎於杜郵亭,那是因為政治上的不成熟,而不是所謂的上天降下不祥。
果然,茅焦的話,引來了秦國本土大臣的皺眉。
“廷尉所言,固然不當,可先生之言,殺俘不祥,也有些欠缺妥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御史大夫王綰出言各打五十大板,他瞧了瞧君位上的嬴政,面無表情,絲毫瞧不出嬴政內心的真實想法。
“今日廷議,議論的是故韓王安意圖逃亡只是,按照秦律,事皆斷於法。韓安若犯秦律,當以法制之即可。”
不愧是精通秦律的御史,王綰沒有做政治上的考慮,而是純粹從專業技術出發來處理韓王安逃亡給出的難題。
按照秦律規定,逃避刑罰的人,輕者罰為城旦舂、鬼薪,重者黥面,甚或有斬足的可能。
只是韓王安不是普通黔首,作為韓國末代國君,帶著一個傷殘之軀,豈不是成了招惹韓國人仇恨的活廣告。
蒙恬靜靜的看著群臣議論,沒有出言參與的意思。韓非的話說得好,觀看別人的言行,確實能夠發現不同人的不同想法。
嬴政深受韓非著述的影響,這個時候同樣深深的隱藏了自己的意思。
想起張良眼裡帶著些決絕的眼神,蒙恬還真有些擔心。秦國真的處死了韓王安,張良沒準兒真的會走上反秦復韓的道路。
要知道,後世的反清復明運動,一直延續到了辛亥革命。
想著該怎麼應付潛在的反秦復韓分子的張良,蒙恬不知不覺的有些走神。
樹欲靜而風不止,蒙恬想安靜的待著,可秦國君臣的目光,終於轉到了武將所在的位置。
桓齕殺戮邯鄲人的時候,蒙恬阻止了桓齕濫殺無辜。想來蒙恬不是嗜殺之人。
熊啟的目光,落到蒙恬身上,心裡充滿了濃烈的盼望。蒙家祖上身為齊人,家傳齊魯之地的仁義之學,應該跟一心只想往上爬的李斯不一樣。
想到這裡,熊啟抬手指著蒙恬,高聲開口道:“韓趙兩地,乃是將軍們打下來的,是不是也該聽聽親自領兵的左更的想法呢?”
喜歡大秦將魂歌請大家收藏:()大秦將魂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