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燁在打著蒙恬的主意,殊不知,蒙恬的目光,也落在了蒲燁的楚軍身上。

戰國七雄之中,仍然有實力掀翻秦國霸權的,惟有南方的楚國。

楚國地方廣大,資源充足,長期生活在南方,離心力極強。早在周王室實力仍然強大的時候,楚國就敢於稱王。

學習中原文化,但又擔心被中原同化,在中原人看來,楚人的作態,倒有些忸忸怩怩。他們自稱祖先來自中原,帝高陽氏之苗裔,但卻很刻意的顯示與中原的區別。

楚國的官職,中原有的,他們就會絞盡腦汁,想出一個不同的名稱。中原各國的相,在楚國,則改成了令尹。

中原各國的文字,大體由周代的文字演化而來,楚國的文字,完全與中原各國不同,學習不易。

孟子曾說,南方人說的是鳥語,寫得是蝌蚪文。文化差異太大,中原人往往不願意到楚國求官,即使流亡過去,也是水土不服。

廉頗逃到楚國後,根本無法指揮楚國的軍隊,私家領主的軍隊,可不會因為廉頗的威名就信服他。

戰國時代開啟後,中原各國普遍變法,卓有成效的便是韓趙魏和西邊的秦國,老牌的燕、齊、楚,反而落後。楚國國內,層層封建,楚王費了大量精力削藩,沒有起什麼作用。

楚國的朝堂,充斥著景、昭、屈、熊四大家族的人,他們怎麼會出賣自己的利益。楚國曆史上經常發生弒君的往事,王座上的楚王,往往投鼠忌器,不敢放手施為。

好在底蘊深厚,楚人性子散漫,骨子裡卻很堅韌,不管面臨多大的失敗,他們都能過活下去。

數次敗在秦國手裡,國都陷落,祖廟被毀,囿於楚國的國家體制,楚國無法積聚國家力量,但普普通通的楚人,內心深處,卻是十分的痛恨秦國。

惟楚有才,晉實用之。

《左傳》裡的這句話,暗諷楚國留不住人才,但真正離棄楚國的人才,相對於楚人而言,只是極少數罷了。當今秦國朝堂,從楚地投奔過去的,也只有李斯稍微有才罷了。

蒙恬得到訊息,嬴政身邊,新添了丞相府的一位舍人,想來便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李斯了。

除了出走的人才,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楚國人才,很可能埋沒在了楚地各個領主的府裡,或是某個不知名的角落。

秦末六國叛亂復國的時候,光是小小的沛縣,便提供了劉季的大半班底。

“楚國,真是一個奇怪的國家,秦國滅亡楚國,無意中卻是清除了楚國身上的毒瘤!”

研究著地圖,蒙恬深深的感嘆。失去了漢水流域的故土,楚國的領土,仍然十分廣大。這個時代的人,尚不清楚中國的全貌,蒙恬心裡卻是很清楚。

南方的吳越之國,早已併入了楚國。春秋時期,吳國、越國都是能參與爭霸的國家。得到了吳越的土地、人口,楚國的實力,如果能得到整合,可以說不下於秦國。

秦國攻滅楚國,取消了楚國的封建制,等楚地叛亂的時候,楚人才能借用秦國的體制,充分的動員楚地的人力物力。

正因為清楚這樣的歷史,內心深處,蒙恬並不主張快速滅楚,而是更傾向於統一北方,整合北方後,再慢慢花時間蠶食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