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小說家(第2/2頁)
章節報錯
蒙恬覺著,謀的故事並不精彩。一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故事,哪怕換做郭德綱來講,觀眾也會審美疲勞。但廳堂裡的眾人,一個個卻是聽得津津有味,當聽到紂王逼死比干的時候,一個個更是義憤填膺······
封神的故事,紂王的殘暴,或許並不那麼真實,但謊言說了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周代八百年的傳唱,一件件醜惡的壞事,一件件堆積在紂王的頭上,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蒙恬讀過秦代的歷史,知道秦國的王室,跟商王朝頗有淵源。
秦人的祖先惡來,曾是紂王的大將,死在了周王朝的軍隊手裡。贏氏一族忠於商王朝,受到周王朝的清算,被強制性的遷移到了西垂之地。
幾百年過去了,贏氏一族仍然保留了商代的習俗。秦國的貴族下葬的時候,墓室規劃成亞字形,頭朝東方而葬,跟國民黨人的墳朝大陸方向,有異曲同工之妙。
秦人向東擴張的強烈慾望,或許跟他們原本就來自東方,有莫大的關係。
楚人做夢都想著打回祝融之地,秦人也希望能重新收回故土。
偉大的毛爺爺說過,文藝要為革命服務。曾經,蒙恬極度反感這種管控文化的態度,可身在歷史的洪流中,蒙恬才明白,那位偉人真正讀懂了歷史。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可枯燥的歷史,又能影響多少人。只有越簡單的文藝形式,才能真正的塑造人心。
想想一部三國,一部說唐,多少歷史上的偉岸人物,跌倒在口口相傳的高階黑裡,怎麼也洗不白。
六國人不是看不起秦國人嗎?或許,可以藉助宣傳來打碎六國人骨子裡的傲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樣想著,蒙恬看向謀的眼光,不僅多了一層意味。鼎鼎有名的三國、水滸,最初的時候,可不就是說書人口口相傳的嗎?
“彩!”
當謀終於說完紂王自焚的結局,眾人紛紛喝彩,覺得大快人心。
人性總是相通的,希望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正因為現實的不滿足,才無比渴望故事契合人們心裡的倫理。
“再賞一鼎酒!”蒙恬鼓掌笑道:“紂王的故事過了近千年,聽先生的講述,彷彿活生生的一般!”
“不敢當先生之名!”謀朝著蒙恬深深的鞠了一躬。這個年代,先生可不是隨便稱呼的,小說家之流,更不敢享用先生的名號。
“百家各有所長,凡是在自己的領域學有所長,萬人不及,如何當不得先生之名!”蒙恬擺了擺手,絲毫不以為意。百家爭鳴,爭是假象,各家無不希望自家的學說成為國家的主宰。
孔子在魯國當政的時候,毫不猶豫的殺了法家的少正卯,孟子等儒家學者,攻擊其他學派的學說,分外不留情,被稱為戰國時代第一罵客。
時間久了,蒙恬倒覺得,所謂的顯學,脫離了思想爭鳴的初衷,有了些文化壓制的味道。
“孟夫人,謀的故事講得精彩,蒙恬多謝夫人的精心安排!”蒙恬向著孟朵抱拳道:“軍中苦寂,蒙恬有個不情之請,還望夫人能夠割愛!”
喜歡大秦將魂歌請大家收藏:()大秦將魂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