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持續改進(第1/2頁)
章節報錯
蒸汽機的出現,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其歷史意義,無論怎樣誇大也不為過。
首先,蒸汽機使工廠擺脫了水力條件的限制,工業化速度提升,工業城市興起。其次,蒸汽動力的使用,帶來了交通運輸業的革命,鐵路運輸出現,鐵路時代到來;蒸汽輪船問世,人類征服大海有了更強力的工具。
比如英國,有豐富的煤鐵資源,但是煤礦、鐵礦大都在丘陵和山區,一些工業城市往往根據礦山分佈而發展。隨著工業化規模擴大,擺在英國人面前的一大問題就是交通,如何解決原料地之間的交通問題很關鍵。
過去,英國交通主要是靠人力、畜力、水力,水力比人力、畜力先進一些,但水力有一個問題,它必須有落差,有落差才能帶動水輪,水輪才能帶動機器。
水力一般用在糧食加工,而且主要在山區,到了平原就不行了。在平原,如果築壩來製造落差,又會影響交通,因為英國的水運很重要,這就影響了英國的工業分佈。
英國的工業發源於丘陵和山地地區,靠近煤田,於是跟市場之間的距離很遠。怎麼解決與市場之間以及同其他原料地之間的距離的交通問題?一些工廠就會考慮它要重新佈局。如果沒有這樣的蒸汽機提供動力,它就不能離開山區。
這樣,蒸汽機就帶動了英國交通革命,交通革命主要有三個方面,運河、公路、鐵路。
不論是挖運河,還是修公路鋪鐵軌,反過來對鐵等原料又有新要求,比如涵管、大壩,鐵軌都需要鐵。
所以,蒸汽機帶來的變化是一系列的,對整個社會而言,就像催化劑一般,刺激催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蒸汽機對於人民會的作用也將快速顯現。
不過在此之前,李旭急需解決一個問題,沒煤了。
人民村的煤礦是原來採礦場存下來的,一共有十多噸,經過一個月的鍊鐵,現在還有幾百斤。
其實,如果不是李旭利用水力鍛鐵,製作機床,減少了煤炭消耗,十天前,煤炭就該用盡。
雁紅山周圍沒有煤礦,最近的煤礦在淮南。
淮南煤礦在後世被稱為煤都,是全國重要的煤炭城市。
現在雖然還沒大規模的開採,但是也有零星的採煤點,供應著周圍區域。
遠一些的是赫赫有名的徐州煤礦。
當然,在這個時代,用煤量不大,徐州煤礦也沒被開發出來。
人民村所在方位是安徽正東,淮南在安徽東北,相距三百多里。
經過征服孝賢圩等豪強寨子,人民會積攢了一些金銀銅錢。
李旭派人拿著銀兩,前往淮南採購煤炭。
淮南並沒有被農民起義軍佔領,這一路上相對安全,不過,為了保險,李旭依然派了100人。
“不是自己的,終歸用著不方便。”
李旭嘀咕一句。
在他心中,已經做好了規劃,儘早北上,拿下淮南,同時拿下馬鞍山。
馬鞍山鐵礦,淮南煤礦,有了這兩架‘馬車’,在蒸汽機的拉動下,人民會就能積攢起征戰全國的實力。
缺少煤炭,蒸汽機的改良沒有停下。
用軟木塞做活塞,只能支撐蒸汽機運轉半個小時,替換太頻繁。
李旭苦思冥想,結合現有的材料,發明了一個鏜床。
這個技術是原本是用於大炮上的,李旭把這個技術用在蒸汽機上,用鏜床來造汽缸。終於解決了汽缸與活塞之間的漏氣問題。
與此同時,李旭調製出了潤滑油,用銅代替軟木塞,加上潤滑油,解決了活塞容易損壞的問題。
這件事驗證了一個道理,有時候一個發明的成功,並不取決於某種思想,而是一個工具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