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尋找新動力(第1/2頁)
章節報錯
人民村原本有600人,搶收糧食後,人口達到1000人,打下孝賢圩後,人口暴增到了3000人。
新增加的人口,經過李旭【魅惑】,在幾天之內,就倒向李旭,真正為李旭所用,形成新的生產力。
孝賢圩一戰,證實了人民會的實力。
李旭也就不再龜縮在雁紅山附近,收完糧食後,他讓戰鬥組四處掃蕩,範圍擴大道周圍五十里。
五十里範圍內,所有未遷走的村子,路過的難民,聳立的豪強村寨,一路橫掃,沒有一合之敵。
一個月後,人民會的人口達到1萬人。
這1萬人,李旭親自講了三天課,他們就死心塌地的跟著李旭幹。
人多了,工業大發展,就遇到了新的困難。
最重要的是動力不足。
因秋天已過,將要入冬,雁紅山下的河流河水驟降,水輪機不能有效提供動力。
還有,就算河水充足,現在鋼鐵產量大增,水力也不夠用。
李旭一頭扎進實驗室,開始試驗新的動力。
他首先想到的是電力。
河水透過水輪機轉換的水力,效率太低,如果轉換成電力,效率會高很多。
水力轉換電力的關鍵在於電機,電機的原理主要就是切割磁感應線,左右手定則。
歷史上電機出現很晚主要是卡在電力原理上,這當然難不住李旭,他一邊研究,一邊編了一本《電磁學原理》,扔給手下,讓他們跟著學。
電機的原理的確很簡單,技術要求也不高,但在這個時代,想要造出來,也頗費力氣。
李旭遇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磁體的尋找,自然界中的天然磁體很少,而電機學要磁體形成一個磁場。現代的磁鐵都是工業製造的,李旭問了很多人也沒人知道相應的磁鐵,讓他空有本事,卻施展不出來。
後來還是一位大夫提供了製造永磁體的方法,此法取自於北宋仁宗年間,曾公亮主持編纂的《武經總要》前集卷十五指南魚的做法。就是將鐵片燒紅沿著南北方向擺好,然後淬火,用地球磁場給他上磁。
對李旭來說地球磁場弱爆了,於是李旭先用天然磁體做了一個電機,然後用銀絲做了一個磁線圈,電磁線圈裡產生強大的磁場,再將燒紅的鐵棍伸入磁線圈裡淬火。
人工磁場上磁的效果奇好,就這樣李旭積少成多湊成了大量的磁體。然後就方便了,李旭親自打造了連線水輪機和電機的傳輸轉軸,就和現代汽車的動力轉軸類似,用水力驅動水輪切割磁感應線,電力從漆布包裹的銅線裡傳輸出來,一種新能源誕生了。
可是尷尬的時刻到來了,電是搞出來了但是沒法用。先傳輸出來電是由水力製造的,而電力無法傳輸的太遠,雖然製造的是交流電,但是電壓太低,傳輸的損耗太大。
李旭也不是沒試過變壓器,變壓器原理很簡單,就是圈數少的磁線圈對應圈數多的磁線圈。這些知識,高中課本上就講到過,李旭弄了一個變壓器,經過使用後電壓是上去了,但是電流下降的速度蹭蹭的,彷彿拉稀一樣,電動機轉的有氣無力的。
然後一陣焦糊味,漆包銀線燒了,接著一陣電火花,變壓器報廢了。電力沒法傳輸遠,效果還不如直接用水利機。花費那麼多銀線銅線只能傳幾十米,太不划來。
這個時代整體工業的落後,電就算能造出來,配套設施,一時半刻也無法完善。
電流雖然無法遠距離傳輸,但李旭還是保留下來電機組。
李旭把它改成直流電電機,做電解實驗,精煉銅的產量急劇增加。氯氣以及純淨氫氣也生成了。但是電解反應槽沒有繼續擴大,作為氯氣的原料,鹽跟不上消耗了。
這裡距離大海雖然近,當時兵荒馬亂的,鹽反而是非常貴重的物品。
幹什麼事情都缺材料的囧境,讓李旭頗為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