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二鳥(回憶)(第2/2頁)
章節報錯
蘇巖身著鎧甲,騎在高頭大馬之上,面容堅毅。
眾將士此行兇險萬分,但心中卻充滿了豪情壯志。紛紛回首望向上京城的方向,彷彿很快就能歸家了。
經過數月的艱苦奮戰,蘇巖終於率領大軍擊退了西戎的進攻。然而,戰鬥的勝利並不意味著一切都已經結束。
怕耽誤了戰情,他一直等到打了勝仗以後,才開始計劃怎麼對付楊盛雲。
蘇巖的手很利落,擊退西戎以後,楊盛雲本就身受重傷,未必能救的話。但為了保險些,他還是在無人時悄悄結果了楊盛雲。
只是不巧,被低下楊盛雲的手下瞧見了,那手下實在害怕,便一路逃了。
蘇石是蘇巖堂弟,血脈相連,他平時很信任這位弟弟,有些聰明勁,不像自己,有些莽。
所以當蘇巖發現楊盛雲的手下跑了,便派他去處理,蘇石也處理的不錯,聽說那人掉下山崖,屍骨無存。
可他大意了,在這世上,親情甚至比不過小小的利益。蘇石是謝家安插在他身邊的棋子,最後也成了擊潰他的重重一擊。
蘇巖班師回朝那日,上京內外,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百姓們夾道歡迎蘇巖大將軍的凱旋歸來。
而此時,皇帝面前的案桌上,擺放著王兼文王國公的奏章,上面列舉蘇家多年的罪證,其中包括——謀害主將楊盛年。
最後的事情如順水推舟一般順利,蘇家被抄,蘇巖下獄,蘇棠不知所蹤。
皇帝是有想過平衡局勢後,讓蘇巖退下,卻從沒想過要蘇巖死。
事到如今,連皇帝自己也不清楚,當時自己所計劃的,到底是不是一石二鳥了。
是他輕敵了,王家的手太快,快的讓他毫無應對的時間,偏偏王家又於謝家站在了一方,兩家平時看著水火不容,但楊家的沒落,讓他們對皇室有些忌憚,涉及世家利益,他們也是絕不手軟。
兩家聯合不是針對蘇家,而是士族對皇族的挑釁,也是對於皇族試探的反擊。
或許是因為愧疚,或許是對此事的無能為力。
皇帝沒有去見蘇巖最後一面,只派人去大理寺獄問過蘇巖,還有什麼心願嗎,一如當年他去西北之時所問。
派去的人到天牢時,蘇巖正筆直的坐在陰暗潮濕的牢房一角,周身被冰冷的鐵欄緊緊包圍,彷彿連時間都在這裡凝固,失去了往日的流動感。
蘇巖如今的模樣,與昔日那個意氣風發、威風凜凜的形象判若兩人。他身穿一件略顯寬大的囚服,上面布滿了歲月的痕跡和洗滌後的褪色,顯得格外不合身。
頭發未經打理,淩亂地垂在額前,幾縷銀絲在昏暗中閃爍著微光,顯得格外刺眼。胡須雜亂無章,下巴處更是布滿了胡茬。
光線從高窗的縫隙中頑強地擠進來,勉強照亮了這個狹小的空間。
周圍是同樣身陷牢獄的罪人,偶爾傳來的低沉交談或嘆息聲,更添了幾分壓抑與絕望。
蘇巖跪在地上,像垂拱殿的方向叩首,“臣願意用自己的死平息一切,望陛下饒過親族,準許自己同夫人和離,也饒過自己唯一的兒子蘇棠。”
他的兒子,除了蘇棠,都死了。
所以蘇棠一定要活下去,好好的活著,若是他也死了,夫人怕是也活不下去了。
待蘇巖的話傳到皇帝耳中時,同時蘇將軍便在獄中自盡了,死的悄無聲息,此案便匆匆了結了。
世人惋惜一代名將就這麼被判了罪,然而,真相往往隱藏在歷史的塵埃之下,不為眾人所知。
在蘇巖自盡後的數月裡,上京城中流傳起了各種關於他的傳說。有人說他是被冤枉的,有人說他是通敵叛國被定罪的,更有人說他是被朝中權貴所害。
但皆無實證,時間慢慢流逝,眾人也漸漸忘記,只留下破敗的蘇府,偶爾有人經過時會說上幾句,到最後,也沒有再說過了。
皇帝最後也沒有佈告天下蘇家的罪證,更壓下了蘇巖殺死楊家一事,蘇棠畢竟還流落在外,若是楊家知道,怕是會舉全族之力,追殺蘇家人。
寶兒放走蘇棠也好,在上京外,他也能一直暗中派人跟著蘇棠,必要之時留他性命,不讓王謝二家對他動手。
皇帝更是有意無意的領著他回江南,只要蘇棠一輩子安安心心待在那,王謝兩家至少會忌憚一些,不敢在蘇家宗族之地,對他動手。
可惜的是,護送蘇棠的人回稟,蘇棠在江南呆了幾個月便悄無聲息的離開了,跟著他的人最後傳來的訊息,便是蘇棠去了西北,此後便再無音訊。
蘇棠此去西北,怕是知道了什麼,派去的人也可能是被滅了口。
皇帝之後一直有派人去打聽蘇棠的蹤影,他不想讓蘇巖唯一的兒子出事,可查了幾年,卻杳無音訊。
楊家的探子也沒有訊息說蘇棠去楊家報過仇,皇帝想,也是,蘇棠就算要報仇,也是來上京找自己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