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公祭(第1/2頁)
章節報錯
清泰四年937年)一月某日,陰,西北風正烈,獅腦山。
獅腦山是平定州北城西側的一座小山,在小山的南邊有一處緩坡,這一日,緩坡處人山人海,萬頭攢動,不過眾人都是靜悄悄的,沒人敢大聲說話。
緩坡正中間立著一塊大石碑,石碑高約一丈,碑頂有兩條虯龍盤繞,正中刻著李晟基親自書寫的碑名:大唐平定州無辜罹難百姓之墓,旁邊還有幾行小字,詳細記載了百姓受害的經過。
平定州戰事發生十天後,李晟基終於弄清楚了盂縣、樂平縣兩縣的人口損失情況。
盂縣原有丁口兩萬餘,這次死亡一萬兩千,樂平縣原有丁口兩萬五千餘,這次死亡五千餘,失蹤一千餘。
數字比想象中少一些,但死亡、失蹤的多為青壯男女,對兩縣的打擊還是很致命的。
南北兩路“獸軍”殺人後,有的就扔到了野外,有的一燒了之,死亡、失蹤的有多是整個家庭,那接下來的善後事宜就分外重要了。
李晟基沒有那麼多材料製作棺材,也無法分辨被胡人燒過之後的人的身份,乾脆將那死亡的近兩萬人都火化了,根據原摩天觀主持、現平定州道觀主持清靜散人的指點,在獅腦山南側擇了一處合適的地方,將骨灰全部埋到那裡,又讓平定州的石匠趕製了一塊大石碑立在坡上。
眼下大石碑周圍是一群當地專司婚喪嫁娶的吹鼓手,悲涼的嗩吶聲聲聲如咽,咚咚的鼓聲敲碎了人心。
在清靜散人帶領一眾男女道士做了一場法事後,嗩吶聲停歇了,一旁的大鼓卻繼續咚咚咚地敲著,鼓聲沉重,每聲之間間隔約有一息,沉重而緩慢。
山腳下,一隊二十人的橫刀都士兵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沿著山上的石階拾級而上,當頭兩個士兵抬著一個用紙紮的大花圈。
環圈兩側各綴著兩條白白色綬帶,綬帶上都寫著字:
一側是“沉痛悼念罹難百姓”
另一側是“深仇大恨永世不忘”
一看就是李晟基的手筆。
橫刀都計程車兵都接近六尺,一臉肅穆,穿著整整齊齊的冬裝,披一身白色的斗篷,挎著橫刀、弓箭,兩人十排的隊伍無論從橫向還是縱向看,都是一條筆直的線,腳步踏上石階時,出腿的順序、小腿彎曲的弧度也完全一致,馬靴落到石階上時,還重重地跺了一下。
北風吹過,掀起了士兵們背後的斗篷,遮住了後面士兵的眼睛,但整個隊伍的隊形卻絲毫不亂,仍是踏著鼓點的節奏緩緩而上。
一看又是李晟基的“傑作”。
李晟基也在山坡上,看著下面緩緩而上、井然有序計程車兵,心裡不免有些得意,與眼前重、肅穆的氣氛有些不符,不過他臉上還是一臉肅穆的模樣。
山上的百姓、官吏卻是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樣,“王爺果然練得好兵!”,一個個暗暗想著。
士兵們上到大石碑處,將花圈靠在大石碑上,然後面向百姓排成兩排,此時李晟基與周瑜聯袂而出,一左一右分別整理下面的綬帶。
鼓聲停了,只見周瑜掏出一大張白紙,上面寫著他這兩天精心準備的悼詞,全是駢文,整整五百字。
周瑜念悼詞時,周圍的人群都是一臉迷茫、雲裡霧裡的模樣,周瑜自己卻是抑揚頓挫,搖頭晃腦不止。
“嗚呼!哀哉!”
周瑜終於唸完了,緊接著又是一陣急促的鼓聲。
鼓聲停歇後,李晟基上臺了,只見他穿著與剛才橫刀都士兵一模一樣的服飾,手裡拎著一個鐵皮捲成的大喇叭。
“諸位鄉親!”,從大喇叭裡傳出的聲音又厚又大,圍觀的百姓嚇了一跳,不過李晟基卻不是很滿意,這沒有電池的“擴音器”還是有些差強人意。
“十多日前,契丹狗賊的騎軍與沆瀣一氣的河東軍兵分三路,沿途燒傷搶掠,無惡不作。我盂縣、樂平縣的百姓猝不及防,死傷慘重,胡賊兇狠殘暴,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剛出生的嬰孩,彼等一個也不放過,殺戮之慘,人神共憤。”
“吾,原平定州刺史李晟基,聽聞此事,未嘗不悲痛欲絕,潸然淚下,乃奮起餘勇,擊退蠻夷,收攏遺骸,現將罹難百姓安葬於此,願彼等靈魂安息,下一世平安一生,不再遭受此等劫難。”
說完面向大石碑深鞠一躬,周瑜、令狐綰見了,也只好跟著鞠了一躬。
“我等華夏子民,自三皇五帝開始,便知曉仁義道德,凡事不過一個‘禮’字,彼等蠻夷,竟還如野獸牲畜一般,無故犯我國土,殺我子民,更有那河東獸軍,為虎作倀,殘民以逞,真枉為華夏子孫,不知有何面目苟延殘喘於世上,更有甚者,有人竟想借蠻夷之力登上大位,真正痴人說夢”
“我到平定州已歷三載,雖說已經調往雲州,但承天軍在平定州一日,就該護衛州下百姓一日,百姓受害,晟深恨自己兵馬不足,無法遮護全部百姓安全,在此向各位鄉親父老賠罪了”
說完又面向圍觀百姓深鞠一躬,這次周瑜、令狐綰沒有跟著鞠躬,對亡靈鞠躬也就罷了,給尚在的普通百姓行禮成何體統?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百姓們也不敢當李晟基這一禮,紛紛避讓不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