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屬珊軍(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月初,李晟基安排橫刀都拼死突破了契丹騎兵的封鎖,終於進到了晉安寨。
元宵節,虎北口。
虎北口靠近汾水河曲的地方立有三寨,西北邊的寨子是從那一萬牧民中挑選出來的三千老弱,老弱中有一半是十四五歲的少年,其餘的多是接近五十歲的老人此時的草原民族活到四十歲就是高壽了),所以其主要戰力便是那十四五歲的孩兒兵,大部分是接近雲州、朔州的靠近外邊牆的原吐谷渾赫連部、白部、以及原沙陀族的處月部的牧民。
中間的寨子則是上次被高行周打殘了的三千多韃靼騎兵,平定州戰事發生之後,耶律德光為了護衛自己的一萬老弱以及牛羊,便將一直不肯再參加與晉安寨的戰鬥的韃靼騎兵全部調到了此處。
戰鬥力最強的三千屬珊軍駐紮在靠近泥屯山的地方,由於此地接近壽陽,用不亞於狼牙都的屬珊軍在此駐守耶律德光才放心。
屬珊軍,契丹太后述律平的親軍,全部是從剛征服的各部族中遴選的武藝高強、身世清白之士組成。
三千屬珊軍中,有一千人來自原渤海國的投降士兵,大多是最後一任渤海國國王的親衛,有五百人來自契丹國攻佔的原大唐平州——即真正的盧龍節度使轄區今河北唐山到遷安一帶)的牙軍,其餘一千五百人則來自各招討司、統軍司。
渤海國投降計程車兵中,主要是兩種人:靺鞨人、漢人,前者也就是熟女直,到渤海國末期,已經同化的跟漢人差不多。
也就是說,三千屬珊軍中,漢人或認同漢人文化的佔一半。大多是渤海國以及平州貴族以及世襲高官、將領的後代,又多弓馬嫻熟、驍勇善戰。
渤海國降兵的首領叫高彥平,剛三十歲,高氏家族大多身材修長,矯健有力,又生的英俊瀟灑。
高彥平正是上次在大防山戰役中被姚猛俘虜的渤海都頭目、高模翰的堂弟高彥均的親弟弟,高家在渤海國、大唐都是名門望族,以高彥平領一千屬珊軍也是應有之意。
高彥平率領的這一千屬珊軍全部都是馬槊、橫刀、一石硬弓,騎士全部是鎖子甲、鐵盔,戰馬的頭部、胸部也是同樣的鎖子甲,戰鬥力與渤海都相比也不遑多讓。
與狼牙都、屬珊軍相比,只有區區四百人黑甲騎的李晟基算得上寒酸。但雖然只有四百人原有五百人,在大防山損失了一百人),但他捨得用,他有一句名言:“強兵是打出來的,不是養出來的”
而契丹軍的狼牙都,一開始無論耶律阿保機還是耶律德光都是往狠處使,契丹立國,特別是統一漠北草原之後,契丹國兵多將廣,用部族軍多於皮室軍,用皮室軍又多於狼牙都,而屬珊軍則很少撈上實戰機會。
因為這次支援河東屬於“滅國之戰”,述律平擔心自己兒子的安危,便撥了三千屬珊軍給他,屬珊軍名義上有兩萬人,實際上真正的精銳只有五千人,這次到河東的三千人就屬於屬珊軍中的精銳。
那五百平州牙軍武器較為駁雜,不過都是像鐵鞭、鐵錘、鐵槍、大刀這樣的重武器,騎士都是加厚的魚鱗甲,戰馬著厚牛皮甲。
平州籍屬珊軍的首領叫韓令昌,五短身材,卻極為粗壯,原是平州牙軍的勇將,手持一把長柄鐵錘,鐵錘重三十斤,另有小鐵錘一柄,用於遠端襲擊。韓令昌今年三十五歲,以武勇論,韓令昌的實力在契丹國能排上前八,據說與幾百年前三國時東吳名將韓當是一個祖先。
屬珊軍駐紮在泥屯山西側,最靠近泥屯山的就是高彥平的渤海軍。
元宵的夜晚,月色朦朧。
由於河東、契丹軍敗陣連連,耶律德光、石敬瑭都下達了不得大肆慶祝的命令,所以現在駐紮在泥屯山西側的高彥平部雖然多習漢俗,但整個大營卻漆黑一片——除了高彥平自己的營帳。
剛才所說的寨子,也就是在帳篷外面搭一溜木製望樓,望樓後面則是大片的營帳。
高彥平正和一個人對飲,油燈下對面那人圓腦袋、短粗的脖子分外矚目,正是平州軍的頭目,契丹人根據漢人的規制,也叫都指揮使的韓令昌。
兩人雖然在對飲,卻沒有絲毫的歡樂氣氛,每人一個牛角大杯,說豪飲還差不多。
對飲半響,只見高彥平將牛角大杯重重地擱在桌子上,“砰”的一聲讓站在帳門外的親兵伸出了半個腦袋,見二人無事又趕緊將腦袋縮回去了。
“二郎,何事?”,韓令昌見狀趕緊放下剛豪飲了一半的牛角大杯問道。
“何事?”,高彥平心裡暗罵眼前這夯貨,“平定州的事你不知曉嗎?”
“啊,原來是這事,述律銀大人不是說小敗嘛,無傷大雅”,韓令昌不以為意地撇撇嘴。
“小敗?我可聽說了……”,說著湊近韓令昌的耳朵,“太相溫都戰死了”
“啊?!”韓令昌一聽大驚,惹得帳門口又探出半個腦袋。
“你這廝,再高聲叫喚就滾回去”,高彥平惡狠狠地小聲說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二郎莫惱,俺不叫就是”,韓令昌趕緊低聲求饒。
“我可聽說了,太相溫五千皮室全軍覆沒,兀立都那賊胚的五千室韋也全完蛋了,兀立都還被釘在壽陽附近的驛道上,哀嚎了三日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