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州,東臨秦州,西接蘭州,北鄰會州,其精華地帶便位於發源於秦嶺的渭水河谷上,包括最西邊的渭源縣、中間渭州治所在的襄武縣今隴西縣)、隴西縣今文峰鎮)、最東邊的武城寨今武山縣)。

渭源縣、襄武縣、隴西縣都控制在党項米擒部手裡,米擒部在渭州有三萬人口,另外還有十二萬左右的漢人、吐蕃人,大多數都在上述三縣耕種、放牧,渭州以北的黃土高原上也有不少人口,在高原上開墾一些梯田,不過米擒部並沒有過多關注他們,他們的核心還是在三縣。

五千騎兵,對於渭州來說已經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了,當然了,與窮兵黷武的秦州比較起來就不夠看了。

武城寨是渭州境內渭水最東段的一個地方,此處的渭水南邊緊挨著大山,無路可走,北邊也有一處山體呈南北走向直抵渭水,山體東西兩側都是大片的渭水平原帶,武城寨便建在此地,由於此處是關中到河西最主要的驛道必經之處,地理位置非常險要。

歷史上多個朝廷曾在此地設定縣治,先後有中陶縣、武城縣的名字,唐末以來渭州漸漸脫離了朝廷的管轄,至後唐時有一個吐蕃部落控制了此處,並在武城縣的原址上建立了木寨,以此為根基,在城寨東西的平原上耕種、放牧,並向後唐政府稱臣,後唐政府便在此地設立羈縻州,封這個部落的首領次仁為歸義侯,仍用武城寨的名字。

為了敘事方便,以下便稱這個部落為次仁部。

次仁部擁有人口一萬多,其中八千多是吐蕃人,五千多是漢人,吐蕃人一半在放牧,不過卻並沒有馬匹,以牛羊為主,一半在種地,漢人自然都是農戶了,確切地說是農奴,吐蕃人除了少數農奴、牧奴之外,大部分是平民。

次仁擁有一支千人規模的步軍,擁有藏刀和長矛。

由於此處較為敏感誰控制了便扼住了對方的咽喉),秦州的李彝殷、渭州的米擒虎對於次仁這個小勢力都採取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策略。

八月底,李晟基帶著楊重貴的第三師、嶽軍候的陌刀隊、姚靜的兩千弩兵、橫刀都、七峰都突然南下,十五日後便抵達會州,稍事停歇後便沿著會州到安定砦後世安定市)的驛道繼續前進。

會州到安定的驛道是沿著黃河的支流祖歷河修建的,經過千百年的沖刷,祖歷河沿岸一直到安定都是大片的平地,從安定開始,再往南便是到襄武縣的驛道,往西則是到蘭州的驛道,安定位於兩條驛道的交匯之處,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地理位置之緊要就不用說了。

李晟基帶著大軍抵達安定之後便停下來了,安定正在建造新城,目前剛剛出了地面,安定砦裡面駐有一個都的步軍。

次日,第四師赫連震的金狼旅四千騎也來到了安定砦,這樣一來,小小的安定附近便有了兩萬大軍嶽軍候的陌刀隊在加強了兩千薛延陀青壯後有了三千人)。

這下,不僅蘭州、渭州震動,秦州的李彝殷也有些不安,他目前雖然有兩萬大軍從夏州帶走一萬,到秦州後又招募了隴右各部黨項騎兵一萬),不過面對李晟基他是一點信心也沒有。

李晟基想幹什麼?

所有人都在猜測,蘭州的尚倫欽勢單力薄,見李晟基的大軍去了安定,既高興又有些不安,如果燕軍準備攻打蘭州的話,完全不必繞道安定,因為此前彼等已經控制了秦王川和子城谷地,到蘭州城半日即到。

安定緊挨著渭州,還有一條驛道直通襄武,襄武的米擒虎最為驚恐,龐大的燕軍可不是像他這樣一個只有五千騎的部落所能抗衡的,不過自己一向在燕軍與李彝殷之間都保持著中立,上次李彝景北上打劫燕軍的商隊他也沒有參加,按說燕軍不會對自己怎麼樣啊。

從安定向東還有一條用的比較少的驛道可直抵秦州州治所在成紀縣,今秦安縣),從安定出發也可以對秦州用兵,不過就要穿過渭州北部。

米擒虎在襄武緊張地思索對策,李晟基的大軍他絕對無法抵擋,雖然他也在後唐政府那裡“掛了號”,獲得了羈縻州的資格,不過他明白李晟基是不會理會這些的。

如果李晟基真的進攻渭州,自己是向他投降,還是投靠李彝殷?

他可是嚐了幾十年的土皇帝滋味,無論投向那方,這美好的滋味便一去不復返了,唉,委實難以下決心啊。

雖然難以下決心,他還是對境內的幾個重點進行了兵力上的佈置,他將下游隴西縣的一千騎全部調到襄武縣,這樣襄武縣便有了三千騎兵守衛,另外他在渭源縣還有一千騎,鄣縣今漳縣)也有一千騎。

渭源縣的一千騎主要是守衛他的糧倉,而鄣縣的一千騎則是守衛他的牧場。

李彝殷也是頭疼不已。如果李晟基大張旗鼓地進攻蘭州,按照他與尚倫欽的約定,他會出兵攻打會州或原州,現在好了,李晟基提前發動了,不過卻停在安定不動,他如果攻打原州,李晟基就可以攻打秦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進退兩難啊!

就在各大勢力都在彷徨不安時,在李晟基抵達安定的當晚,韓令坤、王審琦的七峰都加上一千薛延陀陌刀兵趁著夜色悄悄從安定出發,在郭靖的帶領下向襄武縣走去,他們都沒騎馬,全部是步行。

安定到襄武縣除了驛道之外,還有一條小路,實際上在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有多條道路可以抵達襄武縣,這條小路不過是最隱蔽的一條而已,沿途人煙稀少,正適合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