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名將對決(2)(第1/2頁)
章節報錯
與一直沉迷於修煉秘法的尚倫欽相比,論相溫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將軍,當然了,他還是蘭州城的宰相,用儒將來形容他也不為過。
他當即決定就在此地紮營,原因有二。
一是前方敵情不明,而在自己來的路上敵人如果設伏的話早就動手了,所以前面一定沒有伏兵,他也想過敵人可能的關門打狗的策略,不過這茫茫黃土高原到處是溝溝壑壑,想徹底封死自己完全沒有可能。
再說了,現在就此撤回去尚倫欽也不會容忍,你連敵人的毛都沒見到就根據自己的猜測匆匆忙忙撤回來,你這老臉今後往哪兒擱啊。
二是如果敵軍在前面設伏,而自己從從容容在此地駐紮,就完全打亂了敵軍的計劃。敵人慌亂之下必定會露出破綻,屆時自己便有可乘之機。
三是瓊達固然重要,但與法王的三千精騎相比就是毛毛雨了,抓到他固然皆大歡喜,抓不到也無傷大雅,今後有的是機會,如果貿然行動慘遭不測就大大不妙了。
作為吐蕃人中的傑出人才,論相溫紮營也很講究,四面用木樁圍起來,四角還有士兵徹夜駐守,當然了,熊熊火把自然是少不了的,想到燕軍的赫赫威名,論相溫甚至讓三千精騎分成三波輪流值守,每一波值守三個時辰,都手持弓箭、長矛四面警戒著。
睡覺的人也是枕戈待旦,一旦敵情來了,也能很快的上馬作戰。
另外,論相溫還派出多路哨探,馬軍、步軍都有,偷偷摸到子城谷地附近去探查瓊達的虛實。
所以說,吐蕃幸好分裂了,當政的又多沉迷於密宗,否則的話肯定是中原的大敵,估計連遼國都不是對手。
想想也是,這些人平時生活在高海拔的高原上身體素質肯定很出色,加上與純粹的草原部族相比,彼等既食肉食,又用糧食青稞、麥子),還能養馬,更難得的是還擅長冶煉,醫藥也有一套,前唐與之交戰互有勝負也是正常的。
幸好他們信仰宗教,雖然佛教被滅,三十多年後才再次興旺起來,不過他們自己宗教的影響依然巨大,加上揉入了大量佛教的東西,成體系後更是欲罷不能。
真是成於斯,亦敗於斯。
與之相比,郭威、高彥平自然也不是弱者,特別是郭威,在本書前面的章節裡幾乎見到李晟基一次就敗一次,好像就是一隻弱雞,實則不然,第一次出擊他敗在沒有預料到區區一個山寨竟然有強橫的胡騎存在,否則單以步軍而言,李晟基完全不是他的對手。
第二次偷襲婁煩監,他同樣沒有預料到薛矩八百騎的存在,而鄭恩又利用了汾水特殊的地形。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問,此人根本就不知彼,怎能算得上名將?
這話也對,不過在那種形勢下,郭威已經做到了他所能做的,第一次可能是輕敵,而第二次確是無法做到知彼,難道你讓他帶領幾千步軍橫穿茫茫呂梁山,或者是繞一個大圈,從朔州、嵐州那邊繞到婁煩監?
利用汾水的通道完全是最佳的選擇,遇敵後又是遭遇戰,勝敗在一瞬間就確定了。
閒話少說。
但郭威同意高彥平的計劃後,便立即展開了軍力的佈置,他和論相溫想到一塊去了。
論相溫現在駐紮的地方叫泥口,在漢代時還是一個大水窪子,不過此時只剩下一股涓涓細流了,不過由於地勢較低,夏季還是有大量的水儲存下來,秋冬季節又消失不見,形成了一個長約一里多路,寬約兩三丈的爛泥坑。
爛泥坑的一邊是乾爽的驛道,一邊就是論相溫的大軍駐紮的地方,其後面則是一座約兩三百米的土包,論相溫在土包上又留了五十人駐守,單從防禦的角度來看,用天衣無縫來形容也不為過。
郭威的計劃很簡單,他派了三百弩兵協助瓊達防守谷地,吸引敵軍的主意,而自己和高彥平帶著飛龍旅三千騎、新建的三千騎透過子城谷地的東側,也就是連線著黃河的地方,一部分繞到泥口,控制驛道——地形高彥平經過一次,自然熟識。
一部分埋伏在谷地東側某處,一旦敵軍撤回驛道便封鎖其退路。
屆時自己是在敵軍進攻瓊達的時候突然殺出,還是在敵軍久攻不下的時候截斷歸路都是兩可。
敵人當然不是待宰的羔羊,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在此地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泥口西北有一條通道直到秦王川,與驛道平行的地方還有一條小路直達子城谷地,西南方向還有一條小路可繞到去蘭州的驛道上,敵軍屆時如果一門心思逃跑的話,郭威也沒轍。
這樣的地形郭威自然也從瓊達口裡瞭解的清清楚楚,不過在敵人的地盤裡,想要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所有道路都封鎖得嚴嚴實實也不可能。
夫戰,知己知彼,瞭解的越詳細當然越好,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大可能,特別是地形方面,人數眾多的會戰情況下更不可能。
所以,一般來說,關鍵的地形自然要掌握,其它的瞭解大概就行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遭遇戰,這時主將的應變能力就很重要了。
但六千大軍沿著子城谷地一路向西行進時,論相溫的三千騎正在紮營,郭威等人在子時時分抵達驛道與谷地交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