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北涼的希望(第1/3頁)
章節報錯
“北涼的希望?”
顧思年幾乎是本能地坐直了身子:
“請老大人細講。”
翁文濟緩緩道來:
“北涼地處邊關,本地百姓與草原遊牧民族一樣,很多人自幼都擅長騎馬,會騎射,再加上邊境苦寒、戰亂頻發,磨鍊出了堅韌不拔的性格。
可以說北涼的兵源乃是全天下最好的兵源。
王爺領兵征戰,麾下將士來自各州,也有許多三州籍貫計程車卒,這一點想必深有體會。”
“嗯,沒錯。”
顧思年很是認同:
“如今二十萬邊軍幾乎都來自琅、雍、涼、幽、朔五州之地,其中琅州雍州的兵都是我的老部下了。
這兩州同樣是邊關,願意當兵的男子都不差,驍勇善戰、聽令而行,敢打敢拼。
但是同一批新兵入軍,能明顯感受到北涼的兵在弓馬騎射、刀槍劍戟方面上手得更快,很多兵就像是天生就會。
這樣的青壯,是天生當兵的好苗子!”
顧思年倒不是覺得琅州雍州的兵不如北涼,而是覺得北涼士卒形成戰鬥力的時間更短、更快。
“這是好事。”
翁文濟笑了笑,但隨即換了一個表情反問道:
“他們是最好的兵源,可北涼男子的宿命難道就一定是去當兵嗎?或者說真的所有人都願意去當兵嗎?”
這一問還真把顧思年問住了,如果說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註定日後會上戰場、死疆場,未免太過悲涼。
“邊軍驍勇善戰,驅逐韃虜,可保一方平安。但想要讓老百姓生活富足、衣食無憂這還不夠。
都說打天下難,可治天下更難!”
翁老大人的語氣中多出了濃濃的傷感:
“北涼青壯為何從軍者眾、且驍勇善戰?無非是因為他們沒得選,他們想活著,只能拿命去換。
可他們也是大涼子民,本該有更多的路可以選。
這次臣走遍北涼三州,人口凋零、土地荒蕪、百姓生活困苦,如此種種皆是劫難。
但最讓老夫痛心疾首的是北涼的讀書種子沒了。
走遍三州上百城,我沒有見到一座學院、一間私塾,甚至沒見過幾個會寫字的讀書人。
唉~”
一聲長嘆,繞樑不絕。
顧思年與蘇晏清終於明白老大人在說什麼了,這位北涼王十分艱難地開口道:
“這幾十年來北荒之地任用官吏全憑城主一言以定,無科舉、無考學,讀書有何用?
讀書人甚至連填飽肚子都做不到,空有一肚子墨水卻無施展之處,久而久之自然無人求學。”
讀書求學為了什麼?說白了無非就是為了當官、入仕,靠著一身才學去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