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明縣城靠近黃河, 六七月時逢黃河伏汛,夜深人靜時分還能聽到驚濤拍岸聲。

月枕石與展昭抵達東明是黃昏時分。街上是散學後學童們嬉嬉鬧鬧正歸家去, 是婦人提著剛剛新鮮捕撈出的河鮮準備做晚飯, 是書生慢悠悠地收了代寫書信的攤位,城裡一點都沒有因為三起不明小火而驚恐起來。

“這三次小火不過是巧合而已。”楊縣令接見了被包拯委派來的兩人,“這些年東明的百姓在府尹大人的照拂下安居樂業,鮮有鬧出過鄰裡不合的事情。下官私以為包大人過慮了。”

之前提過, 因為趙宋皇家與火神祝融的孽緣頗深, 所以歷代皇帝都很重視火情, 不論大小都要如實上報。

這才有了楊縣令將六月裡的三起火情上報給頂頭上司包拯, 但從他的話裡不難發現包拯對火情的反應讓他覺得是大驚小怪反應過度了。

“此言差矣。包大人派我等查實火情一事, 既是為了百姓安全,又何嘗不是體恤楊縣令的不宜之處。”

展昭可不會被楊縣令的兩句話敷衍過去, 火情無大小, 這是朝廷對與火有關的案情的態度。

火一起,楊縣令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掉烏紗帽, 他上報火情想讓包拯批一道查實意外無人為作案的上官批文。

包拯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批簽, 這不是針對東明一個縣城, 開封府的捕快們都有巡查下轄州縣的職責。天幹物燥的時節,有一半的捕快都四處奔波著查實起火實情。

楊縣令聞言訕訕一笑, 包拯做事認真查實的性格全大宋都知道,那是連皇帝都給懟, 所以是不可能給他行一個方便, 就只能由他給來查案的兩位行個方便。

“展大人說的是, 下官尤為感激包大人的照拂。這是縣衙卷宗庫的鑰匙,兩位大人盡管把這裡當做自己的家隨意就好,有用得著下官的地方就開口。”

楊縣令索性調來縣裡年資最長的老捕快徐正峰,徐正峰做了三十多年的捕快,當年案發時正在現場,由他陪著翻查舊日案件再合適不過。

月枕石打量著最一步三晃醉熏熏而來的徐正峰,他的兩眼惺忪不知是剛從床上醒來,還是從酒攤上醒來。

“老徐,不是和你說了少喝點。今天有兩位大人下來查案,要你好好幫忙的嗎?”

楊縣令一見徐正峰的醉態臉上就掛不住了,他一邊說話見到徐正峰嘟囔著又去拿腰間的酒葫蘆,這就提高了聲音,“老徐!和你說正事呢!你還能不能好好幹了!”

“行了,行了。楊大人,您小些聲,我聽得清楚。不就是有人來查放火的事情,我都查過一圈了,那三家沒問題。”

徐正峰沒剋制住對楊縣令打了一個酒嗝,燻得楊縣令黑了臉想要甩手走人。

偏偏礙於月枕石與展昭在場,楊縣令還要繼續維持住姿態,他努力找補了一句,“兩位別介意啊。老徐就是好一口酒,當年他也是一個查案好手。”

“查,查什麼查。到頭來還不都是一堆灰燼。”徐正峰舉著酒葫蘆就喝了起來,絲毫不顧剛剛那一句又抽在了楊縣令的臉上。

“你!”楊縣令還想說什麼,徐正峰也不理會他又一步三晃離開了。

月枕石見狀打岔到,“眼看天色也不早,多謝楊縣令陪同了許久。其他的事情不如明天再議,楊縣令不必多留免得餓肚子。”

楊縣令巴不得能早點下班回家吃飯,客氣地邀請兩人一起去家裡吃飯被拒,也不強求就腳步輕快地離開了縣衙。

留下月枕石與展昭站在卷宗庫的門前,兩人都看到對方眼中的無奈,東明縣衙還真是沒什麼靠譜人。

如此只能先翻閱一遍從前的卷宗。包拯之前給出的那份記錄太過簡短,有關三十年前的七次大火人員死傷情況、財産損失情況、火勢蔓延情況等等,很多地方都含糊不清。

然而,兩人沒想到摸灰找了一大圈,翻出的舊卷宗竟是截止於三十年前的大火之後。

“是了,縣衙也曾被放過一把火,看來是卷宗庫被毀了。”

展昭關上書櫃門,看來想要了解過去只有走訪此地的老人們,“一共七場火,除了縣衙、戲樓之外,還燒到了五戶民宅,但現在住的都不是當年的人家了。一戶在縣城,還有四戶分散在周邊的三個村子裡,你說先去哪裡?”

月枕石取出懷中的小圖冊,東明縣治下轄管三個村子,有一處最靠近黃河叫多水村,還有兩處分別在一東一西則是東河村與西河村。

“前段時間再起火的三處正好一村一處,不如先去多水村。靠近河岸風大容易燃,但是水氣也不小,自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