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說笑了,世家雖強,但對窮困潦倒的一些寒門士子,不得官門而入的商賈,還有普通百姓而言,有為官的機會誰還顧得上世家。”

“而且主公覺得,在這常山會有人怕世家嗎?普通百姓都不怕,因為他們知道世家膽敢輕舉妄動,主公肯定會為他們撐腰。”

最後這句話齊周說起來都是抬頭挺胸的,百姓認可趙泰的統治,趙泰也為百姓著想,官民一心也就是齊周生平僅見的盛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麼說哪怕我要撥除世家,他們也會站在我這一邊?”

“理論上是這樣,畢竟他們的利益跟世家不處於一條線上。”

齊周的回答有些不確定,但他認為這些人站在趙泰這一邊的可能性很大。

世家就如同一棵擋住了陽光的大樹,他們組成了一整片森林,原有的世家不倒下把位置空出來,那些小樹苗就沒有成長起來,乃至取代的機會。

任何事物都是以新代舊,如此迴圈的過程,皇權如此,世家如此,生命也是如此。

大才多出於世家,但市井之間也會出蛟龍,不過很少罷了,他們要冒頭也只是缺了一個機會。

現在趙泰把機會給了,還唯才是舉,不用走察舉制舉孝廉這個通道,畢竟這個通道被世家把控,小魚小蝦的可走不通。

也難怪他們會那麼積極自薦,這可是難得的出仕機會,那還不拼盡全力的去爭一爭就真是腦子不好使了。

“既然人多那就儘量挑一些德行好有能力的人任職,另外檢測能力的步驟相繼增加。”

“先按數術,兵法,韜略,內政,策論,農桑等分門別類讓他們各自進行自由發揮,再從各領域抽調一名見識卓著者進行考評,沒有題目限制,這樣吧,還是加一個限制,就以常山目前情形為題,讓他們以各自擅長的本事進行作答,然後分出優,上,中,下四等,優上者帶來府衙由本官親自考校。”

“不止可以作答一類,還可以數類並作,能作三類而被考評人認同者,可接到府衙由本官親自接見。”

跟科舉那一套差不多,只不過趙泰這裡分得更細了而已,能做到每個擅長領域的人都不錯過。

這麼做的目的已經不言而喻,學堂沒弄好也會是這個制度,而且比這個完善,那先搬出來用又有什麼不可以。

鄭琛等人聽完之後盡皆神情一震,因為他們很明白這套制度會帶來什麼影響,趙泰這是又要開歷史先河了,而且每一次這麼做都能大大增強一個勢力的發展速度。

古代是科舉制度,後世一樣是這個制度,可見這套制度影響有多遠,又有多麼強大。

一紙招賢令,出乎意料的有那麼多人參與,當然要進行篩選,別什麼歪瓜裂棗的都要。

德行就相當於是政審,不過他這個政審也是臨時決定,沒有那麼完善。

畢竟之前他也沒想到招賢令會成功,這套科舉制度也是剛搬出來的,此前就沒有準備過。

不過粗糙一點關係也不大,畢竟這時期的人關係背景一問就清楚,不像後世那樣複雜。

查家庭,查關係,查背景,查思想,查人生軌跡,想要做官沒那麼簡單,大官就更嚴格。

當然趙泰沒當過後世的官,他只知道在這裡要是搞政審會容易許多倍。

思想就不好說了,畢竟他現在還沒搞出方針,政策,路線這些具體方向,真正變法開始也最多是一個雛形。

“如此挑選人才到是屬下第一次見,這遠比察舉制高明瞭太多太多,這樣一來豈不是可以做到不放過任何一個人才,還能大致看出一個人的能力以便安排職務,真正的人盡其才,真正的知人善用啊,主公此舉必將驚世。”

齊周興奮的向趙泰行了一禮,那模樣比撿到寶貝還開心。

但趙泰對驚世不驚世的已經沒感覺,他驚世的時候還少了?不差這一樣。

他想的是這套制度出來會給天下帶來什麼變化,跟肯定是會有人跟的,誰叫這制度那麼好。

不過怎麼跟就難說了,首先就得讓朝廷廢除察舉制,改用科舉制。

還得照顧世家的感受,想來世家會接受,而且舉雙手雙腳贊同,畢竟這隻會擴大他們的利益。

那跟不跟情況似乎也差不多,前提是別人跟不起。

最簡單的一點,他們能普及知識嗎?靠竹簡?還是靠布帛?

如果能做到普及,那難受的就該是世家了。

這算不算變相的增強了敵人的實力?削弱世家卻多了強敵,看起來好像不怎麼划算的樣子。

還有高產作物,趙泰一時間臉色就垮了下來,總感覺被別人撿了天大的便宜。

喜歡從提ak47到三國種田開始請大家收藏:()從提ak47到三國種田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