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官這股浪潮跟趙泰他們想的差不多。

整個常山郡的官員直接去了九成以上,這就跟一個人身上的骨頭,沒了骨頭支撐那人就廢了,跟一攤活著的肉沒兩樣。

舊骨頭沒了,當然要用新骨頭接上,原先的數十個人一朝出人頭地,把將要生亂的常山郡給撐了起來。

又有軍隊在側管控地方,這才算是將整個常山郡掌控在了手中,之前也是掌控,但卻跟全是自己人的掌控程度不能比。

怪只能怪世家給了趙泰成長的時間,否則他想做到這個地步也只只有實行軍管這條途徑。

“世家,真是善解人意,大好人啊。”

說是這麼說,但趙泰動起手來可一點都不會客氣。

何況能做到這一點跟他發達的通迅系統分不開,要是沒有這種頃刻間就知道各地動向的通迅系統,這麼玩趙泰早就廢了,有軍隊也不頂用。

想想今天這個縣集體罷官,讓管理系統癱瘓,他要重新任命官員的話得先收到訊息,再把訊息傳回去,來回少說要一天一夜,更遠的時間就越久。

那明天別的地方又罷官,後天呢?如此往復只會讓趙泰疲於奔命,殺人都解決不了問題。

皇權為什麼要依託於世家,依託於士人,那是一種無奈的妥協,跟通迅和知識不能普及有相當大的關係。

最關鍵的還是通迅,沒有這個先決條件,趙泰準備再充足也不敢跟世家對著幹,說不定早就妥協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趙泰入主常山郡後世家才不敢妄動,不然以他們的手段控制住城池還不是簡簡單單,即使城裡的軍隊是趙泰的也不過是多廢些功夫。

反正只要做得速度夠快,趙泰就反應不過來,除非跟世家交好才不會出現這種事。

沒有這些優勢還搞革命?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情,單純的穿越者也不行。

“主公,常山郡算是穩了下來,但這招賢令卻跟我等想的情況不一樣。”

齊周,夏侯蘭,王翠,鄭琛,尤闞他們現在身兼至少三個職位,因為對一個郡的官員體系來說,除了郡丞跟主簿,其他各職官員有十五個之多,還不算各官員所管事務內應該配置的吏員。

吏員好辦,高階一點的需要識字能協助處理事務,完成交待下去的任務,低階一點的識不識字都無所謂,也就是打下手的而已。

只要把領頭的主要官員解決,以趙泰在軍中實行教育的制度,從軍隊裡挑些人出來又不是什麼難事。

這就算是軍轉政,但還真別說,這類軍轉政的人用起來十分順手,做事也不拖泥帶水,唯一的缺點就是缺乏變通。

但這是缺點嗎?根本就算不上。

所以對各地官員這方面,趙泰是可以做到不外求的,集體罷官對他的影響就跟被微風吹了一下,風過了一切照舊。

沒有外人在場,王翠也走進了府衙高層議事之中,不過她壓根就沒說話,議事對她來說有沒有都差不多。

她手裡有幾本厚厚的簿冊,有戶籍人口,有錢糧收支,有土地面積總計,有鹽鐵。

活脫脫的一整個大忙人,戶曹史當然沒那麼多事,可要是加上掌貨幣鹽鐵事的金曹史和掌倉谷事的倉曹史,不忙都說不過去。

總之商量事情她就在一邊狂按計算機,快不快樂反正趙泰不清楚,想來是快樂的吧,你看她按計算機按得多起勁。

人不怎麼夠用,齊周又跟他說招賢令跟想象中的情況不一樣,難道還能是好事?

“怎麼個不一樣?難道這時候還有人蜂擁而至?”

“主公果然料事如神,各地的招賢館臣門如市,自薦為官者還真不少。”

這跟趙泰想象的極端條件不一樣,怎麼就臣門如市了。

注意是臣門如市,不是門庭若市。

前者指奉承巴結者很多,後者是指熱鬧,那是兩個意思,但齊周難道會連成語也給用錯?那都白瞎了他讀那麼多書。

“為何會如此?”

“因為主公曾言招賢令,唯才是舉。”

趙泰懂了,這就是些德行有些欠缺的人,聽到唯才是舉能做官,那奉承巴結這樣的事能做出來也不算沒法理解。

這樣的人當一些小官小吏還行,影響不是很大,管得緊一些也不怕他們行止不端。

要是當了官之後不改掉自身毛病,鬧出亂子來砍死就行了,構不構成死罪還不是趙泰說了算。

“他們就不擔心得罪了世家?”

世家的人不會在這時候來湊熱鬧,他們巴不得趙泰沒人可用,哪會去應招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