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導演的功力(第2/2頁)
章節報錯
之後故事順理成章進行下去,車廂、地鐵站、小旅館、學校……這個故事不像通常電影那般有一條緊湊的故事線,它是由一個個零散的小故事堆砌而成,打賭、打壁球、劍道、被逼穿高跟鞋,一直演進到遊樂場遭遇逃兵,故事漸漸才逐漸清晰明朗,直到後來揭示女主前男友去世,而無法走脫的感情心境,劇情才明晰起來。
這是一部關於情感的電影,故事將主人公與環境融合起來。對別人的勸誡是對自己的勸誡,幻想中的痛苦是現實中的痛苦。
比方女主的那席話“喂!你的女朋友變心了,對嗎?你真的還愛她嗎?問問你自己,我想是不愛了吧。如果你是真的愛她,那就放手吧。不然,那就算不上是真愛。對一個你不愛的人,就算結婚了又有什麼用呢?……既然我們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就應該努力繼續活下去。”——當然,原電影中,這裡是逃兵,為了避免給國家添麻煩,我乾脆在這直接給改成服刑人員;又比如說,在女主幻想的故事中,活著的人被死去的人殉情了,“我還是很傷心,我想我還是忘不了他。”,現實的痛苦無法抒懷,就寄託在幻想之中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我一直認為,愛情電影要更難拍。”我曾對王明後如此說。
“為什麼啊?”
“因為愛情中的元素實在太多了。”我說,“它不像刑偵片中有明顯的邏輯線,也不如科幻片中有個完整的故事大綱。愈是邏輯簡單劇情離奇的,愈容易在電影中展現……愛情,這個元素,太複雜了。喜歡是一種感情,是怎樣的感情,怎樣和現實連線,是一個未知的難題。”
“有這麼難嗎?”
“恩,愛情就像是個意外的惡作劇。”我說。
我很難探清愛情的邏輯性,有人說,這是戀母情節在成年後的體現,人挑選的物件要麼個性與父母相似,要麼完全相反,從中獲得熟悉感或安全感;也有研究表明,這是一種生理激素,在相處過程中自然苯基乙胺與多巴胺,或者去甲腎上激素等等增多。
還有人拿紙亂情迷來形容,大概這個話題很難得到一致的答案。愛上什麼人,和被什麼人所愛,很難有個準確的具有一致性的結果。
一切只是意外。
意外地遇到某個人,喜歡某個人,被某個人喜歡,陷入局中便身不由己。“靠!你是不是想得太多!”王明後吐槽道,“你都拍愛情片了,還說不了解?開什麼玩笑呢?”
“不瞭解也能拍啊!”
“對啊,不瞭解也能談戀愛啊!”王明後道,“感覺對了就對了,電影嘛,非得搞個你死我活的,這這、這不就是那什麼吊橋效應?給雙方加點磨難,然後對對方愛得就會更深?”<想法。”
王明後和許嘉莉兩人總愛得死去活來的,製造的麻煩重重,我偶爾聽說一兩件,也只能感嘆有的人就喜歡作死,攔都攔不住。可見有人是喜歡在愛情中找折騰,有的人是在折騰中產生愛情。
我依然無法準確概括愛情的定義,但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用它獨特的方式來描述愛情。
“在兩三個小時內,想說明這麼宏大的母題,的確太難了!”我說,“這部電影很了不起,不單純是編劇,更是導演的能力!”
“啊?”
“如果單純拯救個美女,或者相親,又或者是為一個小問題鬧分手複合,那不是個難題。”我解釋道,“這部電影卻非要拿生活的零散片段,組成整部電影。從絮叨家庭中的教育出發、給同學代替點名、朋友間吹牛追捧……用一些很細節的東西將整個社會面貌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這些飽含真實感的細節,是編劇的功勞。可將這些看似瑣碎的東西,能完整地串成一條直線,推動劇情下去,這就是導演的功力了。”
“……”
“這些零碎的細節,讓故事真實,但這部劇又有太多戲劇性的東西,夢境與現實,還有不斷地偶遇與錯過。”
“我不明白!我不明白!”老王捂著腦袋。
“記住,電影是一門技巧,而不是全然的天馬行空!”我說,接著,我看向其他地方,“主流媒體一直忽略這點,在它們的形容中,電影的製作彷彿是醍醐灌頂、受神感召的過程。這部電影也一樣,它並不好拍攝,劇本薄弱,有太多零散的小故事,用普通的敘述方法是行不通的。多虧了導演,將故事連貫起來,加強景深的變化、適度使用蒙太奇、將象徵的概念落實到畫面,構圖的疊加與對比不斷撞擊、並置,將意識完整地串聯起來而不顯得突兀——還要感謝另外一個人,弗朗索瓦?特呂弗。”
喜歡娛樂圈幕後大神請大家收藏:()娛樂圈幕後大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