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經典電影開場(第1/3頁)
章節報錯
電影由什麼構成?
這個答案交給外行人處理,會有人著重故事,有人著重情感,另外還有一批人,試圖在電影中學到一種思想理念,更有一批人單純把它上升成藝術。
可多年從事這行的李為迎卻有他自己的認知:畫面、鏡頭、剪輯、聲音及修飾。
他一輩子在和它們打交道了。
除去小時候與同學揮灑著青春,騎著腳踏車歡快地穿梭過小區的巷子,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個事業。
他會對家庭感到愧疚,但強迫自己放下,再次把精力全投入在這個行當中。
他已隱約知曉,他的命運已經和“電影”這個符號緊密聯絡在一起。
他經歷過電影從無到有的過程。
國產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一種矇昧狀態,很不巧,他就是在那個時代進入這一行的。
所以那一批導演嘔心瀝血、枯本竭源,拿自己的命換來如今電影事業的發展。
他們對電影認知的深度與廣度是現在年輕導演所不能具有,有的年輕導演難免進入唯心主義,總想著老一輩的人就經驗充足,但拍攝手法老古板,殊不知他們玩的,都是人家玩剩下的。
李為迎知曉現在電影拍攝特色。
一些青年導演為突出水平,彰顯自個多了不起,喜歡擺弄煩躁的短焦鏡頭和長焦鏡頭,亂用移動鏡頭,試圖玩弄蒙太奇手法,搞的劇情割裂,故事乏味,電影不知所云。
他不理解,這些年輕導演就真的那麼空虛、焦躁嗎?
還是說,社會就這麼空虛和焦躁?不然為什麼用這種焦躁的拍攝手法粗暴地去幹涉電影?
李為迎沒有提出反駁意見。
他只是單純在內心裡厭惡。
因為他覺得自己沒太多資格去教授年輕導演,早年他也犯過很多錯誤,當年國內電影比較軟弱,綏靖風氣遍行,他不喜歡那些情情愛愛的東西,所以在光比上下了很大功夫,搞了一大堆硬漢風格的電影。
當然,現在有一批導演吹捧他,也學習這套拍攝,飽和度打滿,色溫反差巨大,然後大規模使用兩極鏡頭——他如今年齡大了,不得不承認,兩極鏡頭還是多出現在紀錄片裡比較好。電影中使用太多,容易割裂劇情。
當時面前這部電影不一樣。
乍看很平常的俯角遠景,然後短運動鏡頭,接入大樹場景。就三個鏡頭,但李為迎已經感覺出不同的意味,為什麼?首先,色溫上從冷色調跳到暖色調,這能帶動觀眾不安的情緒;光線也從順光轉為逆光;鏡頭也從俯拍轉為成仰拍——這個導演對鏡頭語言懂得很透!這是李為迎第一個想法。
視覺重量!
李為迎面色嚴肅。
這是國內年輕導演缺乏的,年齡有一把的導演中雖然能挑出來幾個,具有這種水準的,但時代總是往前進,年輕人扛不住,那對電影行業是重大的打擊!
僅僅三個鏡頭就能帶動觀眾不安的情緒,這很厲害。
如今,國內青年導演愛玩時間遊戲,類似在一個五秒鐘發生的故事耗費上十幾個鏡頭,延長成一個長達一兩分鐘的剪輯效果。
這種效果雖然讓觀眾產生焦慮和期待心理,但未免冗長拖拉,讓觀眾看得很乏味,不知所云。而這部電影,只用幾秒鐘的鏡頭就達到效果了。
而且,大遠景——一棵大樹在山坡上!
李為迎覺得有點意思。
景別。這是所有導演必學的一個知識,景別通常被分為兩個系列,全景系列與近景系列。全景系列分為:大遠景、遠景、大全景、全景、小全景。近景系列分為:中景、中近景、近近、特寫、大特寫。
電影與電視劇的特質不同,決定它們運用鏡頭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