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知道造紙術到底是怎麼回事,但是歷史課本上對蔡倫的隻言片語已經足夠了。

“將樹皮,繩子,麻布搗碎了加入紙漿中。”

西漢時期已經有造紙術,只是紙張質量跟不上,價格還居高不下,這才難以推廣。

蔡倫的貢獻,是把大量的“生活垃圾”揉入到造紙的紙漿裡,不僅極大地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質量。

少府考工室,就有專門的造紙作坊。

馬括並沒有自己建造紙作坊,而是去了考工室的造紙作坊指點了一番。

馬括本身就是考工令丞,考工室就是他管轄的部門。

只是孟賁受劉徹授意,架空了這位考工令丞。

即便是架空,考工室的人也不敢不給這位空頭領導面子。

萬一哪天不架空了呢?

所以,對於馬括的指點,底下的人還是執行了。

加了樹皮和碎麻布之後,紙漿依然可以造出紙。

當馬括拿到新造出的紙以後,差點沒哭出來。

以前的紙,雖然貴是貴了些,但是至少能用。

而新造出的紙,寫字不能寫字,擦屁股不能擦屁股,只能清明掃墓的時候用了用。

可惜,那時候還沒有掃墓的時候燒紙的傳統,造出來的就是一堆廢物。

考工室的人習以為常,並沒有多說什麼。

外行領導內行,瞎指揮的事他們沒少見。

等領導玩夠了,走了以後他們再恢復生產就行了。

殊不知馬括還真不是瞎指揮。

“到底是哪裡出問題了呢?以前聽說造紙需要把材料放在太陽底下曬一年,難道是需要一些發酵反應?”

馬括就在考工室裡面喃喃自語。

“既然是為了發酵,說明是為了破壞裡面的有機物,從而增加紙的強度。而磨碎,是為了讓裡面的纖維素更加分散,從而增加紙的柔軟度。兩者相輔相成,才能製作成即能寫字,又能擦屁股的好紙。”

想到這裡,馬括充分調動自己的專業知識,設計了一套新的紙漿生產辦法。

找了一輛馬車,馬括讓自己的農夫去考工室的造紙作坊拉了兩桶紙漿回封地。

然後,馬括找了一些樹皮,麻繩在水裡煮,煮軟了以後,再上水磨磨碎。

再將磨碎的紙漿放火上熬住,再加入考工室造紙作坊的紙漿裡面充分攪拌。

將新制作好的紙漿送到了考工室造紙作坊。

作坊裡有一位老師傅,看著紙漿道:“侯爺,你的這個配方是從哪裡來的?”

馬括道:“我自己想的。”

老師傅道:“那侯爺可知道各樣東西的比例如何?”

馬括道:“還要比例?”

老師傅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比例不對,做出來的東西自然不對。

依我多年造紙的經驗,侯爺的配方應該可行,只是裡面的比例還需要再摸索一番。”

馬括道:“那就有勞老師傅了。”

那老師傅道:“好說好說,只是……”

喜歡縱橫西漢請大家收藏:()縱橫西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