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互相試探(第1/2頁)
章節報錯
匈奴人經略西域的大計定下,還需要考慮一下漢人的態度。
雖然匈奴人並不至於害怕漢人,卻也擔心漢人繼續去搗亂。
為了套取漢軍的動向,談話基本上由趙信主導。
大漢的局勢伊稚斜並不懂,話說多了反而容易壞事。
可惜的是,匈奴人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馬括和羅傑夫是來自未來的人,對歷史未來的發展大勢瞭然於胸。
趙信試探著問道:“聽說博望侯從西域帶回來許多種子,不知長勢如何?”
久居漢地的趙信知道,漢人最注重農業。凡是能提高田地裡產出的東西,都是好東西。
馬括遺憾道:“我久居定襄,長安的事並不瞭解。博望侯的事,所知確實不多。”
張騫的種子率先在長安試種,其實效果還是不錯的,只是還沒有大面積地推廣。
等大司農試驗穩定之後,才會漸漸地向全國推廣栽種。
我們現在看來,這些事情好像並不是很重要,至少沒有發展工業和科技重要。
殊不知,農業在古代,是頭一等的大事。
勸課農桑,替天子牧民,乃是地方官的第一本職工作。
新的農作物長勢如何,馬括確實不知道。不過即便知道,他也不會告訴趙信。
趙信又問:“不知博望侯後來是否又出使過西域?”
馬括無奈地道:“翕侯也太看得起在下了。我們二人在翕侯麾下剛剛升到了什長,就遭遇了全軍覆沒之災,現在又是大頭兵一個,還得從頭開始。”
馬括的話,說得趙信臉上一紅。
屬下遭殃,作主帥的多少都有一些責任。馬括說得那麼悽慘,在趙信臉上也不是什麼光彩事。
儘管現在在匈奴地位顯赫,卻也是敗軍之將。
歷來改庭換面者,就分為兩種人。一種是戰敗投降,一種是率部投誠。
戰敗投降的,一般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而率部投誠的人,雖然進不了核心權力圈,卻也能佔據高位得善終。
如果率部投誠得早,說不定還能得個開國元勳耍耍。
此處就不得不再次說到匈奴人胸襟寬廣。
不論是最先率部投誠的盧綰,韓王信,還是後來兵敗投降的趙信,李陵,全部都給了封王待遇,甚至以王室之女嫁之。
趙信又拐彎抹角地問了些話,在馬括這裡得不到任何有用的資訊。
有句話叫:沒有資訊就是一種資訊。
趙信只能根據馬括的反應,來推定出大漢的皇帝劉徹對西域不感興趣的結論。
至少還不是特別地感興趣。
見趙信問不出個子醜寅某,伊稚斜接過了話頭。
伊稚斜問道:“你們和大祭司關係親密,難道是你們以前認識嗎?”
馬括心中不明所以,又不敢亂說,只好先以實話應答:“我們受大祭司的召喚,其實也不知道為何能入得大祭司的法眼。”
伊稚斜面色稍緩,道:“那你們和崑崙神上使又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