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雄才大略的冒頓開始,一直到英勇神武的伊稚斜,無不是有勇有謀的君主。

賢君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便是都能聽進去好的建議,而不好的建議大多都可以摒棄。

趙信投靠匈奴獻策之後,中行說依舊在鼓吹自己的戰爭理論,極力地鼓吹匈奴人應該不遺餘力地攻打大漢。

漸漸地,伊稚斜也看清了中行說的嘴臉,在中行說的眼中,根本就沒有匈奴人的利益。

匈奴人歷次搶劫大漢,其實都是因為匈奴地遭了災。不管是旱災,還是雪災,都可以造成牛羊大面積死亡,草場大面積收縮。

一旦到了這個時候,匈奴人就需要劫掠大漢為自己補給。當一個人快要餓死的時候,他根本就不在意如何獲得食物。

打劫要死人,這是誰都知道的。但是打劫可能會死,不打劫也要死。冒死打劫,還能有一線生機。

於是,對匈奴這種偷襲式的打劫,大漢幾乎沒有一次可以成功防禦的。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尤其是衛青迅速成長成為領兵大將之後,大漢不再是收縮防線防禦作戰,而是主動出擊,搗毀匈奴人的聚居地。

大漢的一個郡,被擄掠幾千人,糧食被搶一通,通常兩年時間也就恢復了。

地裡的糧食一年一熟,兩年之後就會有餘糧。

至於人口,漢武帝劉徹年年掃黑除惡,抓到的人全被髮配到了邊疆。諾大一個大漢國,幾千人並不是什麼問題。

而對於匈奴人來說,情況就大大地不同了。

整個匈奴人口,僅僅相當於大漢的一個郡,匈奴人即便是在最最強盛的時期,也只能勉強湊足三十萬人的軍隊。

因此,每被衛青搗一次老窩,對匈奴人來說都是巨大的損失。

最最直觀的,便是白羊王和樓煩王。白羊部落和樓煩部落,僅僅是被衛青大迂迴搶劫了一次,直接導致部落潰散,白羊王和樓煩王失去了自己的部族和土地,流亡到了匈奴地,只能繼續當自己有名無實的“大王”。

結合漢匈之間形勢的種種變化,伊稚斜知道趙信的意見是正確的,於是在踩中行說的時候,更加地拔高了趙信的地位。

然而,如果說趙信的戰略思想僅此而已的話,他還沒有資格成為戰略大師。

趙信真正的戰略貢獻,是經略西域。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只有三個人知道西域的重要性的話,那麼必然有一個是趙信。

另外兩個,分別是張騫和馬括。

就連即將要征伐西域的漢武帝劉徹,此時此刻其實並不知道西域有多麼的重要,以及會給大漢帶來什麼。

畢竟,張騫帶回來的資訊只是冷冰冰的文字和轉述,劉徹甚至懷疑張騫對西域的描述中摻雜了水分。

趙信經略西域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殖民主義。

西域現在已經籠罩在匈奴人的鐵蹄之下,匈奴人去西域也僅僅是搶劫而已。

甚至匈奴人覺得,搶劫西域還沒有搶劫大漢來得爽快,於是西域在匈奴人眼中的地位並不十分地高。

喜歡縱橫西漢請大家收藏:()縱橫西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