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祭司的職能,一在祭祀,一在占卜。

占卜,是一項擁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活動。在我國,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甲骨文。

曾經有人說,甲骨文是由煅燒龜甲而產生的紋路,其實純粹就是胡扯。

馬括在後世時查過的某度百科就是這麼說的。

自然形成的裂痕,怎麼能成為文字呢?

其實,龜甲占卜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種便是燒裂。

只是此燒裂不同於彼燒裂。

在龜甲的兩側,分別寫上要占卜的內容。燒裂之後,裂紋走向哪裡,便代表著神的意志指向了哪裡。

與甲骨文幾乎同時代的文字,便是金文,也就是大篆。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就是金文,小篆就是秦國的文字。與小篆同時代的文字,還有六國文字,最著名的便是楚國的鳥蟲篆,廣義來說,也可以把鳥蟲篆歸類為小篆的一種。

甲骨文用於占卜,那麼金文,也就是大篆,則是用於祭祀。

大篆之所以叫金文,是因為這些文字乃是刻在青銅器上。

我國出土的著名青銅器,包括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等等國寶,在其內部全部刻有文字。馬括在後世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這些青銅器內部的文字。

雖然看不懂,卻能感受到一種虔誠的力量。

這些刻字,有些是記載自己的功績,有些是祈禱文,我們的先民們期望著透過這種方式,讓神明和後人知道自己。

在現在看來,祭祀和占卜都是迷信的活動,卻直接產生並發展了文字。

而匈奴人在漢人擁有文字三千年以後,依然沒有產生文字,就是因為他們的祭祀和占卜都用的是草。

匈奴用於占卜的草,並不是隨隨便便的草,而是叫作蓍shi)草。

蓍草,名字比較生僻,其實非常常見,就是那種一支草,上面頂著一團小碎花,在我國北方是一種很常見的野草。

等蓍草生長成熟之後,擷取莖成等長的小段,陰乾之後便成了占卜用的蓍草。

這種占卜方法最早起源於我國的夏朝,並且流傳至今。

繼承了夏朝的商朝,發展出了龜甲占卜,而同為夏朝後裔的匈奴,則依然使用蓍草占卜。

伊稚斜將目光看向大祭司,大祭司會意,從懷裡掏出了一把蓍草,開始了占卜。

占卜的過程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複雜。

只見大祭司的兩隻手在那一把蓍草上來回撥拉,口中唸唸有詞,說著誰也聽不懂的咒語。

一把蓍草,到底該如何分,每次分幾根,左右幾根分別代表著什麼意思,只有大祭司一脈的人知道,別人根本無從得知。

因此,只要匈奴人還需要祭祀,大祭司的地位就無法被撼動。

而歷任大祭司,都只專注於祭祀,並不去圖謀攣鞮氏的權力,因此兩千年來,大祭司和大單于一直都相處得非常融洽。

現在,面臨著匈奴人未來戰略的大調整,對大漢是戰略進攻還是戰略收縮,自然是需要一項隆重的占卜活動。

本來占卜之前,需要沐浴焚香,禱告天地之後才能進行。

恰逢蹛林大會,第一日便是祭祀日,大祭司早已完成了沐浴焚香的一套流程,現在就直接可以開始占卜。

全場人員鴉雀無聲,對占卜心懷敬畏之心,是根植於每個人心中的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