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匈奴人,看樣子也就五十來歲,在後世正是事業巔峰期,即便放在那時候的漢朝,也還是下地幹活,上陣殺敵的主力,怎麼一到匈奴這裡就成了老弱了?

殊不知,匈奴佔據的地盤雖然大,卻不是太適合人類居住。

如果只看地圖,匈奴人控制的疆域比漢朝還要大一些,人口卻不足漢人的十分之一,可見其生產力之低下。

營養的不均衡,加上環境的艱苦,使得匈奴人衰老的速度要比漢人快得多。馬括面前的匈奴人,其實才四十出頭,看上去卻像五十多歲,已經堪稱老邁了。

在匈奴,老人是不受尊敬的。

老年人被視為是部落的累贅。吃飯的時候,也是青壯年人先吃,剩下的東西才給老人們吃,這也直接導致了老年人衰老得更快。

一旦脫離了青壯年的團體,基本上和等死差不多了。

想到這裡,馬括突然靈光一現:匈奴人打仗的時候,都是把各個部落的青壯年集結起來,統一行動,那就便是留守部落的都是老弱婦孺。

匈奴的部落聚居地頂多有個帳篷,什麼防禦工事都沒有,漢軍如果能找到這裡,滅他們跟屠殺沒什麼區別。

所以,如果照這個辦法去打匈奴,豈不是和刀切豆腐一樣的容易?!

被自己驚天想法震驚,馬括心跳變快,呼吸都急促了起來。

此時此刻,馬括恨不能立馬給衛青發一條簡訊,告訴他這個偉大的設想。可惜,也只能是想想罷了,先參加完匈奴的比武再說吧。

其實漢軍早就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設想,只是很難實現。

首先,匈奴人的習性就是“逐水草而居”,哪裡有水,有草,就在哪裡居住。

而有水有草的地方,又不一定真的有人居住。

這就導致了匈奴人不好找。

不像漢人,有農田的地方肯定有人居住。即便不找農田,漢民族的領地內經過了上年前的農業開發,已經形成了幾個固定的人類聚居地。只要把這些固定的聚居地佔領住,那麼漢人的地盤基本上也就佔領了。

匈奴領地數百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不到二百萬,也就是說人均佔地面積三平方公里。

這樣說當然太籠統。

後世北京市西城區的面積是三十一平方公里。

在草原上尋找匈奴人的難度,大概相當於在西城區內找到十個人……

哪怕這十個人打著紅旗站著不動,都不見得能找到。

在心裡大致做了一遍計算題,馬括覺得非常失望。

……

“可是有客人到了?”帳篷外面有人說話。

裡面的匈奴人趕忙起身,迎了出去:“副首領,是樓煩部落裡的一個首領來了。”

喜歡縱橫西漢請大家收藏:()縱橫西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