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馬括一行人遇到了一個匈奴部落,便打算借宿一夜,順便補給一下。他們在出發的時候,就帶了一些匈奴人常用的商品,以備不時之需。

在那個以物易物的時代,帶上別人需要的東西,比金銀珠寶要管用的多。

比如此時此刻,一袋鹽巴可能比一袋銀子要珍貴。

部落裡先是狩獵的一波人回來了,這波狩獵的人由副首領帶隊。

大首領去參加秋祭大典,現在部落裡的事務由副首領主持。

放牧是個現成的活兒,有幾個半大的孩子就能勝任,狩獵卻需要發動部落裡的精銳。

倒不是說半大的孩子不能打獵,而是為了保證狩獵的效率。

按照匈奴的人才培養梯隊,半大的孩子已經可以射狐狸和兔子了。

在北方的大草原上,十月之後就進入了冬季,隨時都可能下雪。

一旦漫長的冬季開始,食物來源就成了問題。所以,冬季來臨之前,多儲備一些食物,總是沒有壞處的。

副首領看到帳外有不是自己的馬匹,還有趙充國,王浩和幾個奴僕等在外面,就知道有客人來了。

立尤姜跟在最先接待他的匈奴騎士出來,朝著副首領行禮,道:“我是來自樓煩部落的一個首領,立尤姜。”

那個副首領回了一個匈奴禮,道:“歡迎遠方的客人,我是這裡的副首領,啞冰。”

先前的匈奴騎士對副首領啞冰簡要地介紹了一下立尤姜的情況,主要是雙方交換貨物的情況,便退下了。

副首領啞冰知道雙方交換的貨物之後,立馬換上了一副燦爛的笑容:“我最尊貴的客人,今晚我們一醉方休!”

立尤姜帶來的貨物,都是匈奴部落最需要的貨物。

“哈哈哈……,感謝副首領的款待。”立尤姜一點都不客氣,直接就應承了下來。

“立尤姜首領,你在門外的奴僕不錯,可以賣給我一個嗎?”啞冰問道。在遊牧部落,買賣奴隸就和買賣牲口差不多。

其實在漢朝,買賣人口也跟買賣牲口差不多。雖然華夏文明自古就有“人人平等”的理念,殊不知在許多時候,“奴僕”並不是人。甚至連有些“姬妾”都不算人。

官人們互相贈送小妾,也是常有的事。

立尤姜問道:“不知啞冰副首領問得是哪一個?”

啞冰道:“就是那個年紀最小,最白的那個。”

馬括聞言,暗道:壞了,說得正是趙充國。

先看看立尤姜如何應對,趙充國是絕對不可能被交換出去的。

立尤姜道:“此人乃是我仇家之子,我收他在帳下吃苦,不便交給副首領。”

見立尤姜拒絕,啞冰也不繼續堅持。

過了一會,放牧的人陸續歸來。

漫山遍野的牛羊,把馬括看得瞠目結舌。數名騎士跟在羊群邊上收攏著隊形,將羊和牛分別趕進不同的柵欄裡面。

粗略地數了數,怕不是有上萬頭之多。

忽然,馬括心中念頭一動,悄聲問立尤姜:“首領,我看這匈奴人以養牛羊為主,馬匹並沒有多少。他們為何不多養一些馬匹?”

如果真要計算比例,馬匹所佔的比例恐怕還不到十分之一。

立尤姜指著牧場,對馬括解釋道:“不知小郎見過這些牲口的糞便沒有?”

馬括瞬間明白了過來,道:“你是說馬費草?”

立尤姜道:“小郎說得沒錯。牛羊吃過草以後,拉出來的是屎,而馬吃了草以後,拉出來的還是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