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樓煩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話說馬大舌和羅傑夫被太守義縱請到了太守府議事,好巧不巧路上遇到了立尤姜,到了太守府沒成想大將軍衛青也在場,議的事還正是立尤姜投奔漢軍的事。
衛青開口定下了基調,義縱大致介紹了一下情況。其實立尤姜投靠的基本情況,衛青和義縱的部下也都清楚,義縱再介紹一遍也是統一一下思想,以免大家各自情報有所差錯,產生不必要的誤會,另外也有讓馬羅二人瞭解一些基本情況的意思。
義縱話音剛落,霍去病率先拱手道:“大將軍,太守大人,屬下以為應當接納樓煩首領投誠。如今我們和匈奴開戰,不決出勝負誓不罷休,爭取中間力量便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不僅要接納樓煩部落,還要優待他們,以此來吸納更多的部落來投靠,間接地削弱匈奴的力量。樓煩人也是遊牧民族,上馬就能打仗,同時也增強了我們的力量。”說話姿態很是不卑不亢,分析的也是條理清晰。
讓馬大舌驚訝的是,霍去病居然是報懷柔政策,而不是一味地打打殺殺。不過也是,不世出的名將,怎麼可能是個莽夫。
這邊話音剛落,右手邊一人拱手道:“大將軍,太守大人,在下以為不妥。樓煩人三番五次地改換門庭,如果要投靠我大漢,那麼在幾年前大將軍伐樓煩時就應該投靠了。如今這個立尤姜先是投靠了匈奴,轉而再來投靠我大漢,如果我大漢接納,那麼日後我大漢再去征伐某一部,他們必然也會帶著僥倖心理,先靜觀其變,再做決定,甚至哪邊強投靠哪邊,首鼠兩端。焉知某一天我大漢處於劣勢時,他們不會再去投靠匈奴人,反我們一刀?”這邊分析的也是頭頭是道,跟剛才的意見據理力爭。
不同於之後皇朝腐朽的上下級關係,清朝人動輒自稱奴才,明朝人自稱卑職。在漢唐宋三朝的人還是很有骨氣的,而骨氣來自於制度。
可以說在這三朝,官員流動很是頻繁,不像明清,官員等級固化嚴重。
以西漢為例,朝中大臣九卿都是二千石的官職,各郡太守也是二千石的官職,全國光高官官員就有小二百號人。除去太守,還有縣令,幾百上千號縣令距離二千石高官也只有一步之遙。因此,縣令幹得起勁,太守更是不敢怠慢。這些人中可能今天這個是上級,明天自己的下級就變成了自己的上級,後天自己又成了上級。因此,下級對上級可以做到不卑不亢,上級對下級也不敢百般刁難。
明清時便不同,一日上級,便可能終身上級,因此上級拿下級當奴才,下級一點都不敢反抗,真正地成了官大一級壓死人。在明清,縣令甚至一生都不會得到大的升遷,朝中大官一般都是進士及第之後入翰林,熬夠了資歷之後直接外放當大官。所以大官們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小官在下面便只好欺上瞞下,中飽私囊,沒了仕途的他們只能將精力花在“錢途”上。
緊接著又有幾人紛紛發表意見,大體都是這兩種意思。
不出意外,爭論一開始就分出了兩種意見,雙方各執一詞,誰也說服不了誰。
衛青見狀,道:“李廣將軍,可有何高見?”
真的有李廣!馬大舌趕緊順著目光看去,只見一名膀大腰圓的大漢,一臉橫肉,讓人看著就心生畏懼。
李廣也是拱了拱手,道:“某無甚高見,打他就是了,打到他們心服口服自然就不敢反叛了!如果投靠便是袍澤,不然便是敵人。”
馬大舌聽了驚詫不已,傳聞“李廣難封”,還真不是沒道理啊。李廣雖然兇悍異常,可這謀略貌似還差了一點點。
嗨,主要是不敢腹誹古代名將,其實哪裡是差了一點點,根本就是個有勇無謀嘛!
衛青又轉頭向著另一人,問道:“任安,可有何高見?”
剛從李廣身上回過神來,聽到衛青喊“任安”,馬大舌聞言又興奮了起來。雖然不知道任安有過什麼豐功偉績,但是語文課本上可以有一篇鼎鼎大名的《報任安書》,便是司馬遷寫給任安的。
司馬遷自然是很牛x的,所以任安也一定很牛x。
任安聽到點名,也是拱了拱手,道:“在下認為霍小將軍所言很有道理。”
聽了任安的話,馬大舌又是一陣失望,還以為他要長篇大論地論述一番,沒想到就這麼一句就結束了。也不知是古人太謙虛還是太實在了。
馬大舌聽了一會,見大家說了大半天也說不出個什麼新道道,便不再費勁去聽,轉念思索了起來。
馬大舌心想:雙方說的都有道理,卻又誰也說服不了誰。以甲方觀點去看,乙方的是錯的,可是站在乙方的觀點,那麼乙方又是正確的。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
雖然雙方爭論不休,但其實雙方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示範效應”。也就是說,對於接受不接受樓煩部落的投靠,以及樓煩部落投靠以後的益處或弊端,都是基於日後對其他遊牧民族征伐效果來考慮,都是為了日後更簡單、省力地征服其他遊牧民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