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萊特帝國派出了更加成熟的機甲部隊和偵察兵,甚至偷襲了羅蘭的首都星,轟炸了那裡最大的城市聞隸斯,幾億人灰飛煙滅。作為回禮,羅蘭也轟炸了萊特帝國的一個二等星球。

最終,羅蘭以慘痛的代價贏得了渴望的自由、尊嚴和獨立,贏得了強大的萊特帝國的低頭讓步。它聯合了十餘個國家,共計一千一百一十顆星球,組成了星際聯盟,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幹涉、互相扶持。

萊特帝國戰敗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覺得不值得再為羅蘭這麼一寸彈丸之地浪費資源,國內的言論風氣,也是分為意見相對的兩部分。

有人堅持認為,帝國的鐵騎應該踏平羅蘭,以威懾四方,以平心中之憤。有人卻贊揚羅蘭的民族精神,為領導者威廉的慘烈犧牲而動容。軍中較為集中一些,雖然由主帥親自簽訂了投降條約,但那些上過戰場的軍人卻難以接受投降。

那些不幸死去的兄弟,不會隨著停戰協議的生效,而起死回生;那些失去親人的痛楚、生命消逝的撼動,不會隨著羅蘭的真正獨立,而泯沒在人海。

但戰爭畢竟是戰爭,木已成舟。

第二次失敗,也是她的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行闋會戰。

準確地說,上文所提到的叛軍是指自由者聯盟——他們自稱榮耀的覺醒與審判者、時代的先行官、革命的偉大海燕的預言家。

帝國建立的這麼多年來,發生過的叛亂數不勝數,但這個自由者聯盟卻算是最難纏的。

而之前秦寧他們鎮壓了叛軍的說法,其實也並不實際。只不過是自由者聯盟和萊特帝國暫時簽訂停戰協議罷了。

至於協議,帝國已經有了不少撕毀協議的前例了。

行闋會戰足足打了三個月零一天。

自由者聯盟的叛軍,盤踞了一顆名叫行闋的二等星球。

帝國聚集了機甲部隊中的精銳,想要徹底瓦解自由者聯盟。

在萊特帝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一個勢力的老家被人捅破了,那麼它也沒有再存在的理由。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自由者聯盟雖人數、機甲質量遠遠不及帝國,卻久攻不下。

那三個月裡,秦寧幾乎沒有好好休息過。機甲畢方也來不及修理。

位於帝國出征的星際航艦上,每天,都有替換下來的傷員,他們很幸運。他們的機甲能夠將他們帶回來,而那些直接與機甲一起爆炸的、直接暴露在太空裡的、被敵人徹底粉碎的,就再也回不來了。

這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帝國軍隊計程車氣。

秦寧身先士卒,一般都是打頭陣的。

要是換上其他同齡的女性,看到面前那遼闊的宇宙,整齊排列著的機甲陣勢,肅殺的氣氛,怕是連男子,都會嚇到不敢動吧。

依賴於絕佳的反應力、觀察力,與畢方的默契,爐火純青的駕駛能力,秦寧只受過一次嚴重的傷害,幾乎要致命,畢方的智慧系統被強大的外力幾乎摧毀,而她自己,撐著一口氣,才回到駐紮的地方,躺了三個月才能下床。

——傷害來自一個小男孩。

那時,是開戰後的第二個月。她帶領著幾十艘機甲首次穿越了自由者聯盟的佈防,並攻佔了行闋的第二大城市,以此來建立據點。清理城市周邊的時候,秦寧經過一片難民區。

因為帝國的封鎖及手段,使行闋的幾大重要城市、人口集中區域基本處於對外封閉狀態,行闋星球上的居民基本上都是自由者聯盟的成員及其家屬。帝國的政策較為溫和,並沒有打算趕盡殺絕。

秦寧收到的指令是,只佔領城市,擊殺叛軍的成員,那些親屬如果不反抗,就終生囚禁在這個星球上,當然,鏟除叛軍之後,行闋這個二等星球,會人工降為四等之外的無名星球,徹徹底底地在帝國的任何方面抹殺,不留一絲痕跡。而居民,終生只能和這座孤獨而貧瘠的星球為伴,到達帝國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會被立即處死。

對于軍人,軍令如山。

自由者聯盟殺害了不少秦寧的戰友,那些朝夕相處的人,以最讓人猝不及防的手段,消失在記憶中,秦寧本就不喜歡這些叛軍。

制度就是制度,規則就是規則,他們不過是一群不能適應規則、不能在制度下討到好的失敗者,四處叫囂的可憐人罷了。

秦寧一向討厭這種人,將自己的無能牽扯到其他事情上,以此掩飾自己的弱小。

至於戰爭,它無法避免。有主動者,自然有承受者。天下熙熙攘攘,不過皆為一個利字。弱小就是罪,沒什麼好說的。我們為無辜的人民致哀,也為凱旋的英雄喝彩。

秦寧作為萊特帝國的一員,先不談本國存在的問題,接受的教育如此。

難民區是一片帳篷,一時間秦寧還以為時光回溯,到了過去的地球時代。

也不難理解。

首先,這種帳篷和之前的普通帳篷相比,更加易拆卸、易攜帶,且不容易被帝國的偵查人員感應到。其次,這種帳篷是自由者聯盟發放的,他們將市面上的加以改進,可能也做好了長期作戰的準備吧。好吧,這是主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