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貪食(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212章 貪食
隨著姬昱和心學弟子的四處遊走,雖說這樣做沒能撲殺那原本鋪天蓋地的蝗蟲,可也使得蝗災得到了緩解,也不再繼續向外擴張,只是野地之中的蝗蟲是殺不盡的,最大的努力也只是做到緩解,想要徹底除去蝗災,還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抗蝗。
蝗蟲的遷徙是一邊啃食植葉一邊四散飛行,一片區域能留個幾天,要是不及時處理,就會危害下一個地方。
姬昱每到一個地方就會進行有償的滅蝗活動,以鬥米之利驅使著這些農人對蝗蟲進行抗爭。
餓了的人有時會吃一些火燒蝗蟲,不過還是聽信了姬昱的不能多吃;在野地裡能看到的蝗蟲也越來越少,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鴨禽每日吃蝗蟲和蝗子一二百,一隻鴨就能為抗蝗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加上夜間用火撲殺蝗蟲,一個區域的蝗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開始減少,按照姬昱的推測,要是持續一個月進行滅蝗工作,那蝗蟲基本上都不會再氾濫。
在馬車的路途之中,姬昱思索良多。
“要是改造初始的蝗區,在蝗蟲滋生地有效消除,那蝗蟲也不會因此而氾濫成災。”
姬昱在空閒時間也會觀察蝗蟲的習性,推算出這些蝗蟲要麼處於內澇或是乾旱的地段會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性,從一開始的獨居變成了群居,在一段時間的侵蝕草木之後要是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就會形成蝗災。
“說到底,治水才是根源啊。”
人與自然是為整體,要是想要生活的好,不止要眼見的生活好,還要注意到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自然是人類的母親,要是不尊重自然,母親也會有所生氣。
沒有經歷過蝗災的人不知道面對漫天遍野的蝗蟲時,心中只有對自然的無力和悲憤。
蝗災的根源在於沒有將水土關係真正重視。
自然養育了人類,也養育了所有生物,憑什麼只能由人類稱霸自然?想要稱霸,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力量和智慧;人類有力量,可面對自然的時候,少了些許智慧。
姬昱心中另有所悟,又在滅蝗的途中著《自然》,將人和自然的關係點明。
在之後的一個月裡,他走訪了許多地方,雖說不知有沒有走訪到每一個鄉邑,可大部分的米糧都經過了合理分配。
儘管途中遭遇到了諸多不順,可一切都在毅力下持續的進行,一路上看到了太多悲喜交加的農人,也看到了真實的鄉邑。
晉國開始陸續開放糧倉施捨,每日會有負責的官吏在鄉邑的設點煮粥施捨,或是分發一部分的陳米。
在這背後,姬昱追尋到了後來進行救濟的原因。
上層的卿士在蝗災之前,私自挪動了各部糧倉,導致賬目和實際數量對不上,於是在本該進行救災的時候沒有作為,便一邊推脫一邊轉身利用沒有賑災的時間段藉助商戶大肆販賣高昂的陳米,又購置大量陳米彌補虧空,總算將賬目修飾完畢,下屬也得到了應得的利益,這才開始進行賑災。
其中涉及的利益太大,又會損害卿士的臉面,所以在賑災的同時也散佈借糧的輿論,將一件複雜的事物簡單化。
在庶農看來,推遲時間都是官家為他們苦心籌備米糧,不僅不會怪罪,還對其格外感激。
藉助出口轉內銷的套路,有心的屠岸賈甚至在城中宣揚這是從衛國買來的米,是大卿士耗費國庫所得,將不知真相的庶農哄騙。
有身份背景的人無論是說什麼都覺得有道理,面對這些理由庶農全然相信。
隨著下達救濟的政令,在不久後姬昱和一眾心學弟子回到了上河邑。
一切好似沒有改變,有好似改變了什麼。
姬昱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求見趙盾。
也不知是何時開始,姬昱想要見趙盾都要去拜訪;在之前他還沒有當上中軍將的時候,趙盾一有閒暇就會拜訪姬昱,如今也沒過多久,可要拜訪的人就成了姬昱。
姬昱在趙氏府邸能夠感受到壓抑和壓迫,他有了些拘謹,這是面對上位者都會有的感覺,當勢力薄弱之時遇到強盛者,都會或多或少生有膽怯。
只是姬昱將這樣的感覺藏在了心底,不會在言語之中顯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