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起死回生(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183章 起死回生上)
姬昱是將來要成為天子的男人,他必須掌握好心學建立起的學閥。
因此在這些學子遇到困惑時要為其解惑,並使其的立場始終如一的站在他的角度。
他也是有私心的,只是私心所存是為了天下。
一直以來他都沒有在意過講道的形式,所求也是自由自在的追求真理。
不過追求大道也是需要天賦的,不善於思考和總結是不能參悟到深層次的道理的。
他們把大道想得太過簡單了。
因為姬昱的年紀擺在那裡,導致求學者有所輕視。儘管追求大道有所困難,可看姬昱的年歲不大,頓時也就將難度看成了簡單模式。
姬昱對其無可奈何,只能讓他們修心求得心思純淨。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苦修,可姬昱從不倡導苦難,苦難是不值得被歌頌的,一旦歌頌過度,愈多的人追求苦難而卻不能參悟為何苦難。
修苦的另外目的就是放下。
有過痛苦,才能感受到痛苦帶來的磨難。
有過牽掛,才能了無牽掛。
有過執念,才能放下執念。
如果戒欲者連慾望本身都不知道的話就在遵守,那也就失去了戒欲的本質了。
釋迦牟尼在29歲前仍過著俗世的生活,享受貴族所享樂的生活,權貴所帶來的尊貴。
這說明了釋迦牟尼早就享受過了時代的頂級奢侈,有著這樣的經歷還能放下對世俗的牽掛,遁世之後的苦行才能夠找到超脫的意義。
可笑傳承的沙彌學的是釋迦牟尼遁世後的生活,沒有拋棄的覺悟和超脫的悟心,又何談成佛?
要是一開始就陷入苦修,只會停留在無盡的苦難之惡,而無法體會塵世的道理。
因此姬昱知道,苦修可以,可不能過度苦修。
苦難從來不值得讚美,自我犧牲式的教育也不會讓受教育的孩子懂得真正的獨立自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苦何以帶給了良性的美?
眾生苦難的緣由是慾望太多,苦的是不能放下的態度。
姬昱也不能預料他們苦修的結果,可遠離了人世的喧囂,再見到他們的時候必然有截然不同的樣貌。
只是姬昱的苦心有些學子不能理解,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姬皮。
在講道結束之後,姬皮就帶有目的性去四處結交晉國的有能者。
他認為姬昱所講有失偏頗,講道的理念也有些錯誤,於是想要另外找個有能者求道。
不只是為了他,還有家中病重的父親。
他費盡心思終於打聽到了一則訊息。
在鄭國有個名叫鹹的巫師十分厲害,能夠預知到人的生死和疾病,甚至能在相短時間準確說出死亡的時間。
鄭國人見到了他,都要趕緊離開,生怕他會說他們在短時間內死去。
姬皮聽聞後十分痴迷,用家中的錢財邀請鄭國的巫師來晉。
他又在私下與姬昱說:“我原以為您的道是世上最高深的道理,可是鄭國有巫師鹹能斷人生死,這可比您所求的道理還要高深啊。”
姬昱淡然一笑,說道:“我傳授的道是天人之道的理論,你尚未能夠明白切身實際去體會,卻追求這樣的小道,舍大而求小,不可道也。”
姬皮有些生氣,他說道:“我聽聞他的能力,已經邀請他來晉國了,要是他有真本事的話一定比您所說的大道還有高深可學。”
“那就讓他來了之後再作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