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做好事就一定是錯的嗎?

月曜日,又到了姬昱講道的時間。

他近來實在有太多的事務需要忙活。

趙盾給他找來了不少的醫者,有之前在王宮的退休太醫,也有從民間搜尋到的醫者。

自從趙盾擔任了晉國最高的行政官之後,他的腰板日益挺直,走路也越來越威風氣派。

這不是趙盾有了領導的傲氣,而是他有了領導應有的樣子和氣度。

之前他就承諾過要為姬昱找尋醫者,自然不會食言。

而今有了醫者,不光是要考效他們的能力,更要將醫學之術歸納整理,所以不僅要招收有能力的醫者,更要招收願意分享醫術的醫者。

又要著書、又要講學,還有諸多事務也在等著姬昱。

有時候他真恨不得將一個人分成三個來使用。

可惜這不是神話故事,也沒有能夠將人克隆並且有著相同意識的技術。

姬昱深吸一口氣,走入了講堂。

其中早就有著學子在苦苦等候。

姬昱收上了課外作業。

他們都將見聞和心中所想寫在紙上。

收上來之後則是姬昱認真的查閱,現場的學子們都屏住了呼吸,彷彿一個等待老師批改作業的學生。

這些作業中,有不少的人已經摸索到了心學的影子,可還有不足之處。

可當姬昱翻到公輸造和姬皮所寫時都不免為其中的內容而震撼。

公輸造似乎已經領悟到了心學的門路,其中寫的對於人性的思考和領悟不由讓姬昱都為之讚歎。只是他也有疑惑,他知道了善對於人的影響,可不懂得如何行善,肆意加以百姓的善意似乎還不會得到理解。

而姬皮就與之不大相同。

他認為一定要透過行善來得到善果,哪怕是他人因此而怨恨他也要一直踐行,只有做的足夠多了,世人才會因而醒悟,哪怕是世人所不容忍、不支援、不讚許,都要一直做下去。

其他人或許中規中矩,而在這兩人身上,姬昱看到了心學不同的兩條路。

一者為知善意解善道,另一者則是誠善者,討論思想不能帶有自我的主觀判斷,站在姬昱的立場,兩道都可以算是心學的分支。

姬昱思考了許久才開始評判每一人的作業,他沒有按照世人的善惡去單純判斷,而是引用了激勵評價,讚揚了每一人都認真去思考過,而後才逐步地評價每一人的作業內容。

因為數量繁多,這一天也基本上都是在評價各自的作業。

“養廣父在河邊所遇落水女子,旁觀者不予施救,廣父救之;然落水者感激,旁觀者卻說他是想要趁機對女子不禮,最後女子氣急敗壞而去,留下旁觀者發笑。

廣父的自我事後評價是:人心有善有惡,不應當褒一貶一,正確的行為要有正確的待遇。想要得到改變,就需要告訴這些百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行為,不應當用惡意去揣測一個人。